健 康 靠 自 己 更多新聞報導

主題:30歲族群 五成檢出大腸瘜肉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2014.03.20 03:08 pm 

年輕人要小心大腸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去年舉辦「追捕瘜肉」大作戰,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民眾中,30至39歲
族群有五成發現大腸瘜肉,與後天生活型態息息相關。醫師建議,愛吃紅肉、飲食偏好高熱量、高脂肪、屬
於久坐少動型等民眾,40歲就應進行糞便潛血篩檢。

32歲洪小姐目前是學生,幾乎都在外用餐,蔬果攝取不足。去年連續兩周血便、腹痛,到醫院檢查,發現長
了兩顆易癌化為大腸癌的瘜肉。

醫師對於她年紀輕、作息正常,沒有瘜肉或是大腸癌家族史,卻出現致癌瘜肉感到訝異。

33歲吳小姐是上班族,三餐都外食,喜歡吃肉,長時間排便不固定,有便秘。去年10月因為血便就醫,大腸
鏡檢查發現一顆瘜肉,由於吳小姐的母親也有瘜肉病史,醫師建議母女每兩年都要作大腸鏡檢查追蹤。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去年舉辦追捕瘜肉大作戰,鼓勵民眾早期篩檢,切除瘜肉,在701名接
受大腸鏡檢查的民眾中,有57%發現瘜肉。

同時30到39歲的年輕族群,五成經大腸鏡找到瘜肉,僅有9%有家族史,推測與吃太多紅肉、高熱量、高動物
脂肪食物,以及低纖維、少蔬果、久坐少動等生活型態有關。

賴基銘說,現行政府提供50到74歲的民眾,每兩年免費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如果生活習慣不佳,有家族史的
年輕人,應該提前於40歲起篩檢,避免瘜肉找上門。 


主題:外食男大生 腸道長息肉 21至40歲患者增 恐惡化為大腸癌 民眾多吃新鮮蔬果,有助降低腸道出現瘜肉、腸癌等病變機會。設計畫面 【沈能元╱台北報導】23歲邱姓大學生去年發現肛門出血,就醫檢查發現腸道有息肉,因可能惡化為大腸癌 ,隨即切除;一項腸癌篩檢給果更發現,在429位21至40歲青壯族群所做的篩檢中,有高達約25%、111人 被檢出腸道息肉。醫師指,腸道息肉常是大腸癌病變徵兆,民眾若有出現肛門出血等症狀,應快就醫檢查。 大腸癌是國內新增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約新增1萬3000名患者。明天是世界癌症日,台灣癌症基金會昨公 布該基金會去年進行的腸癌篩檢結果,共對近1萬多名民眾進行糞便潛血篩檢,發現其中有 638人腸道有息 肉,再經大腸鏡檢查,確認其中5人已罹患大腸癌。 比40歲以上還多 台灣癌症基金會顧問陳建信表示,腸道息肉可能惡化為大腸癌,一旦發現會建議切除,在此次篩檢活動中, 意外發現青壯年族群有腸道息肉情況比中壯年人高。 在21歲至40歲篩檢族群中,有429人篩檢,有約25%、111人被檢出腸道息肉;40至60歲中壯年族群中, 有7181人篩檢,僅近4%者檢出腸道息肉。 陳建信指這可能與此次年輕族群篩檢人數少有關,但也凸顯年輕人受飲食西化、少吃蔬果影響,罹患腸道 息肉甚至是腸癌者,年齡層有下降趨勢。 有血便應快就醫 參與此次篩檢而發現腸道息肉的23歲邱姓大學生昨在記者會,指去年他因肛門出血參與篩檢,發現腸道有 直徑2公分的息肉,未惡化即切除;並指自己常外食,沒常吃蔬果。 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指腸道息肉直徑若逾3公分,惡化為腸癌機會約有3成。衛生署國建局癌 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說,民眾若發現有異常肛門出血、血便等症狀,不分年齡都要快就醫檢查。 腸癌防治 注意事項 ◆若出現便祕,大便帶血、頻便,或腹瀉、便祕交錯等異常,須盡速就醫 ◆減少食用紅肉、高油脂與燒烤類食物,以防腸道黏膜病變 ◆每日飲食5蔬果(3蔬2果)、多運動、控制體重,可降低罹患腸癌機會 ◆50歲以上民眾應每2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檢查,每約3年做1次大腸鏡檢查 ◆多食用五榖雜糧,烹調應採水煮、炒或蒸,可讓排便順暢,降低腸病變機會 資料來源:陳建信醫師、糠榮誠醫師、郭立人醫師
主題:大腸癌年輕化 3原則甩開癌化瘜肉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子倫/台北報導-2013年02月02日 下午14:11 大腸癌近年屢佔十大癌症首位,據統計,每42分鐘就有 1人罹患大腸癌,且年齡有不斷下降趨勢。醫師指 出,國人飲食習慣西化、作息不正常,讓大腸內容易增生具有癌化風險的線瘤性瘜肉,透過預防篩檢、正 確飲食與規律運動3個原則,便能有效避免瘜肉,防治大腸癌上身。 國人飲食習慣西化,高油高鈉容易導致大腸增生易癌化的腺瘤性瘜肉。 【腺瘤性瘜肉 90%演變成大腸癌】 台灣癌症基金會顧問、萬芳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醫師陳建信表示,基金會在國健局的指導下,特別舉辦 「追捕瘜肉小子大作戰」預防腸癌宣導活動,其中有1122位民眾接受大腸鏡檢查後,638位民眾成功地追 捕到瘜肉(佔56.9%),而21~40歲的年輕族群,成功追捕瘜肉的的比例高達25.87%,不得不承認過去 較易被忽略的年輕族群,得到瘜肉的比例逐年趨高。 陳建信醫師強調,其中腺瘤性瘜肉為最常見的腸內新生瘜肉,且與腸癌之關係較密切,百分之90以上的大 腸癌是經由大腸腺瘤性瘜肉,經過10~30年的惡性演變而來,少數的大腸腺癌可能直接經由黏膜細胞的惡 性化,並直接發展為大腸癌,提早預防非常重要。呼籲民眾養成定期篩檢、正確飲食及規律運動的好習慣。 【定期篩檢】 大腸癌篩檢方式可分為「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篩檢」,建議 2種檢查方式應相互配合進行,才能 早發現瘜肉,進而切除已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即使沒有任何症狀或家族史之民眾,也應在50歲之後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及 5年一次的大腸鏡檢查, 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如果有任何危險因子,則篩檢頻率須再增加。 若曾經切除過瘜肉的民眾,仍然要定期追蹤篩檢,至少 2至 3年還要再接受大腸鏡的檢查。且家族中曾 有親屬罹患大腸癌或瘜肉之民眾,更應遵循醫師建議,應提早接受糞便潛血及定期大腸鏡檢查。 【正確飲食】 除了要持續定期篩檢,更需力行蔬果彩虹579健康飲食習慣,即是多蔬果、少紅肉、少油脂,勿因要求 方便、口感美味之際,而忽略對「飲食」的重視。 外食盡量選擇以清蒸、清燙或是醬料減半的低脂、低熱量的飲食方式,並避免攝食過多紅肉。尤其要多 選擇全穀類食物、餐餐要有蔬菜類,兩餐間可以水果當點心。 隨時留意自己生活習慣的改變,如有腹瀉、腸胃不適、排便出血與習慣改變、體重減輕等症狀,因立即 就醫了解病情,以免延誤黃金治療時間。 【規律運動】 運動可以促進大腸蠕動,助排便,降低與致癌物接觸的機率,也減低致癌廢物重覆進入體循環的機率。 多運動也可以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把代謝廢物有效的排出,減緩癌症發生率。 研究顯示,經常運動可以減少15~25%大腸癌的發生率,也有研究指出,從事銷售等需經常走動的人患 大腸癌的機率比從事金融、行政等需長久坐辦公室工作的人群,大腸癌的發生率低40~50%。 每天至少活動30分鐘,以慢跑、步行等運動較合適。平時應少乘電梯,多走樓梯;駕車的朋友可以將車停 在離工作地點稍遠的地方,每天增加一定的步行距離,以增加活動量。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11308
主題:大腸癌的「警戒年齡」!遺傳很可怕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新聞部 2011-11-29 07:00 討論 (+) 調整字級: 一位年輕人的父親和伯父都罹患大腸癌,父親罹癌的年齡倒推十五年,接近這位年輕人今年的年齡,竟 被檢查出也罹患大腸癌。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副院長鍾元強表示,這是恐怖的「十五變數」,也是遺傳性 大腸癌的「警戒年齡」。呼籲在警戒年齡的民眾,就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以免後患。 大腸直腸外科專長的鍾元強副院長表示,一般而言,四十五歲以上的民眾最好能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因 為大腸癌只要早期發現,其治療效果遠比其他的癌症要好,但這位年輕的患者因有家族性的大腸癌病史 ,依醫學臨床報告,當家族長輩在小於六十歲時被發現罹患大腸癌,將罹癌的年齡減十五年,就是其子 女遺傳性大腸癌會開始發生的危險年齡,這是一項警戒性的推算。 鍾副院長指出,千萬不要以為年輕不會罹患大腸癌,年齡不是問題,遺傳才是可怕,雖然目前健保局正 推動免費大腸潛血篩檢,年齡五十到六十九歲的民眾每兩年可做一次,但有家族病史的民眾,應從大腸 癌的「警戒年齡」開始,最好每三年就做一次大腸鏡檢查,因為大腸鏡已被醫界公認最方便且準確度極 高的大腸癌檢查的方法,如果民眾怕不舒服,目前已有無痛大腸鏡的做法。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808
主題:大腸癌遺傳 一家8口6罹癌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市報導】 2009.03.24 02:52 am 成大醫院進行大腸直腸癌家族遺傳相關研究,發現一個家族中8名兄弟姐妹有6人罹癌,其他兩人非常恐 懼,不敢接受篩檢;還有一名阿嬤生活在烏腳病地區,罹患5種不同癌症,與環境汙染、遺傳基因有關。 成大醫院外科部主任李政昌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近年明顯增加,約15%屬家族遺傳;如果家族中兩代 有3人以上罹患大腸直腸癌,並有人在45歲前發病,應考慮到家族遺傳性問題,最好能在25歲後定期篩 檢,也有人建議篩檢年齡提早至20歲,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成大外科部與皮膚部近期合作進行大腸直腸癌患者的基因篩檢,找出不少罹癌的家族;有一個家族,父 親有大腸癌,8名子女中6人也罹大腸癌,家族性非常明顯;醫師要求另兩名未發病子女接受篩檢,但被 拒絕。 未篩檢中一名女兒剛好要出嫁,擔心家族疾病可能影響到夫家觀感,未過門就受歧視,排斥受檢;其他 已罹病的兄弟姐妹,則擔心會遺傳給下一代。 李政昌表示,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又稱林奇氏症候群,父母之一有這樣的基因,子女約有一半 機會遺傳到這樣的基因;有這樣的基因又大約有八成會發病,因此子女發病機會為四成。一個家族8名 子女有6人發病的情況很少見,比一般的發病機率高出許多。 還有一名69歲的婦人,生活在台南縣烏腳病盛行地區,20年前被診斷出罹患肺癌,之後陸續又發現罹患 膀胱癌、輸尿管癌、皮膚癌、乙狀結腸癌等5種癌症,這五種癌症並非轉移,而是各別生成,是少見的多 發性原發癌患者。 李政昌指出,烏腳病地區因受砷汙染,罹癌機率高,這名患者同時有多種癌症,除了環境外,經檢測也 帶有遺傳基因,醫院後續安排家人接受基因篩檢。 ※延伸閱讀》年過40篩檢…胖子 大腸癌愛你、頭號癌殺手 大腸癌打敗肝癌 【2009/03/24 聯合報】@ http://udn.com/
年過40篩檢…胖子 大腸癌愛你 2009/03/15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大腸癌除與飲食高度相關外,研究也發現,腰圍粗、高密度脂蛋白偏低者,得大腸癌的機會較高,醫師提 醒,有大腸癌家族的民眾,甚至應提早在四十歲就定期做大腸篩檢。 衛生署新公布大腸癌新增病人數,首度超過肝癌,昨天在消化系聯合學術演講年會引發醫界熱烈討論。 根據高雄長庚胃腸肝膽科醫師周業彬等人所做「大腸直腸癌危險因子分析」,從健檢而發現大腸直腸癌者 ,男性占七成,這些人通常腰圍較粗,且高密度脂蛋白(HDL,好的膽固醇)較低。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吳明賢解釋,肥胖除了可能引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也是大腸癌危險因子,建 議民眾BMI值(身體質量指數)應控制在廿五以下,少吃紅肉,多吃蔬果。 至於年齡因素,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徐偉倫等,則分析到該醫院健檢的近一千五百名民眾,經 由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內視鏡確診,年齡在四十歲至四十九歲者,就有一例是大腸癌,並有四例是高危險 息肉;五十至五十九歲者則有五例為高危險息肉。 高危險息肉定義是,息肉數目超過三顆,且大於一公分,或病理檢查有絨毛成分或嚴重分化不良,建議年 過四十的民眾,最好定期做大腸篩檢。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邱瀚模指出,大腸息肉有腫瘤性及非腫瘤性,腫瘤性息肉超過零點五公分,應考 慮切除;另,由於惡性的非隆起型的大腸直腸腺瘤檢查不易,檢查前病人應徹底清腸。 ※延伸閱讀》預防癌症 衛署擬擴大篩檢 【2009/03/15 聯合報】
頭號癌殺手 大腸癌打敗肝癌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2009.03.14 02:16 am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昨日公布「九十五年癌症登記報告」,全台癌患共新增七萬三千兩百九十三名,平均每 七分十秒就有一人罹癌。男、女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二的結直腸癌(統稱為大腸癌),新增病人數首度超越 肝癌,總人數也躍居為國人頭號癌症殺手。 口腔癌雖居男性癌症的第四名,但新增病人數為男性癌症之首,也引起注意。 國健局副局長趙坤郁表示,國人罹癌多集中在大腸、肝、肺、乳房及口腔。男性所有癌症增幅百分之三點 九、女性百分之四點七,不過男性的罹癌風險是女性的一點四倍,主要與食道癌與口腔癌發生率增加,皆 為女性十倍以上。 就發生率看,肝癌與乳癌仍蟬連男、女性癌症排行榜首位,女性乳癌發生率為所有癌症之冠,且是女性新 增人數最多癌症,一年約增加六千八百餘人。 發生率居次的大腸癌,新增病人數首度超越肝癌,男女病人數合計一萬兩百四十八人,它和肝癌的病人數 都已突破萬人大關,值得民眾提高警覺。 大腸癌「後來居上」,趙坤郁說,主要與國人飲食西化,攝取過多脂肪、紅肉及燒烤食物,加上缺乏攝取 蔬菜水果,以及少運動有關。 此外,嚼食檳榔的人口增加,使得口腔癌、食道癌的發生率、死亡率呈直線攀升。國人檳榔消耗量近年雖 有趨緩,但口腔癌的增加率百分之十二點八,是男性各種癌症之首,確診年齡平均五十二歲,比其他癌症 的六十五歲要早。 趙坤郁說,嚼檳榔的族群多為藍領階級,又都是家庭支柱,一旦罹癌後影響家庭經濟甚鉅。 衛生署並表示,國內婦癌有年輕化的現象,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子宮癌和卵巢癌,病患確診的年齡多數 不到六十歲,婦女應早做防範。 PS:這是95年的統計,今(103年)大腸癌第四度蟬聯十大癌症首位。
大腸癌居冠!新罹癌首破9萬人 癌症時鐘5分48秒史上最快 陳鈞凱 2013年 04月 30日 10:33 衛生署30日公布最新癌症人數及排名,新罹癌人數首度突破9萬大關,平均每5分48秒就有一人罹癌,是 有史以來「癌症時鐘」跑最快一次;大腸癌第四度蟬聯十大癌症首位。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癌細胞最要台灣人的命!癌症已經連續31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今(30)天公布 國內最新癌症人數及排名,首度突破9萬人大關,平均每5分48秒就有一人罹癌,比前一年又快14秒,是 有史以來「癌症時鐘」跑最快的一次;十大癌症之首,以大腸癌一年增加1552人最多,第四度蟬聯第一 名。 2010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共有9萬649人被診斷罹患癌症,較前一年增加3460人,換句話說,每256 人就有1人罹癌,男性發生率是女性的1.3倍。而平均罹癌年齡中位數為62歲,比前一年的63歲,提早 1歲,「癌症時鐘」亦首度跌破6分鐘。發生人數、癌症時鐘雙雙創新高。 十大癌症,依發生人數順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乳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胃癌 、皮膚癌、子宮體癌、子宮頸癌,除了倒數二名的子宮體癌、子宮頸癌位置互換之外,排行與前一年大 致相同。 發生人數上升最多的4種癌症為:大腸癌1552人、乳癌729人、攝護腺癌379人及口腔癌80人;進一步 以性別區分,男性常見癌症前3名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女性前3名依序為:乳癌、大腸癌、 肺癌。 值得注意的是,大腸癌第4度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較前一年增1552人,短短一年就增加了 12.4%,但也有好消息,肝癌、肺癌、子宮頸癌的發生人數都有減少,又以子宮頸減幅6.5%最多。 國健局長邱淑媞分析,發生率上升的 4個癌症,主要與國人偏好「狩獵型」飲食卻不運動脫不了關係, 其中大腸癌與乳癌,跟食用過多的燒烤、紅肉、高脂低纖飲食、肥胖以及缺乏運動有關;子宮體癌與肥 胖有關;攝護腺癌主要與人口老化有關。 邱淑媞提醒,早期癌症常常沒有明顯症狀,不易察覺,因此定期接受篩檢格外重要,尤其國健局目前提 供大腸癌、乳癌、口腔癌與子宮頸癌等4癌免費篩檢,只要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都可達7成以上。
大腸癌小檔案》家族性遺傳 發病時間早 【聯合報╱修瑞瑩】 2009.03.24 02:24 am 家族遺傳性大腸直腸癌約占大腸直腸癌患者中15%,其中以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林奇氏症候群)居 多,另一種家族性腸瘤息肉症再轉為大腸直腸癌患者約有1%。 成大醫院外科部主任李政昌表示,息肉症患者依據國外研究,25歲有息肉生成,35歲前出現症狀,39歲前 就會診斷出大腸直腸癌,這些患者可能會同時出現其他良性或惡性腫瘤。 特徵包括發病時間早,好發在前端大腸,例如升結腸、橫結腸,第一型患者癌症侷限在大腸癌,第二型家族 成員中會發現有子宮內膜、卵巢、胃、小腸、泌尿道、乳房及喉部等處的癌症。 建議有前述特徵的家族成員除了大腸鏡檢查外,20至25歲開始,每年應做一次骨盆腔檢查;其他上消化道、 乳房及泌尿道也都須定期檢查。 【2009/03/24 聯合報】@ http://udn.com/
主題:大腸直腸癌一定會有血便? 錯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 2008.08.27 08:40 am 罹患大腸直腸癌一定會有血便?錯,一名大學新鮮人(男),在十七歲時發現自己連續便秘兩星期,肚子持 續疼痛,被誤認為腸胃炎,就醫檢查,才發現是第三期大腸直腸癌,已經轉移到淋巴腺,在此之前,毫無 徵兆。 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莊捷翰表示,這是他遇過最年輕的病患,這名病患的腫瘤長在深結腸 右側,所以不會排血便,經過化學治療,病情總算穩定下來。 莊捷翰解釋,大腸直腸腫瘤若長在身體左側部位,比較可能會有血便現象,也較容易引起病患注意,而腫 瘤若長在身體右側部位,幾乎完全沒有任何跡象,等到發現的時候,往往已錯失黃金治療時機。一般來說 ,老年人比較容易罹患大腸直腸癌,七十歲以上患者佔台灣大腸直腸癌患者比例約四成五左右,而這位十 七歲的病患,既沒有大腸多發性息肉症家族史,生活上也沒有特別的壓力,可說是非常特殊的病例。 莊捷翰表示,大腸直腸癌為癌症死亡原因第三名,由於國人飲食日漸西化,高油脂食物普及,使得每年死 亡人數從民國68年1043人攀升到96年4470年,足足增加四倍。發生率為所有癌症的第二名。除了血便以 外,排便習慣改變、腹部有漲漲的感覺、感覺到腹部有硬塊、貧血等都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的徵兆,而糞便 潛血檢查、大腸內視鏡檢查、乙狀結腸鏡檢查等,都可以幫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莊捷翰感慨道,大腸直腸癌發生在老年的比例最高,但老年人往往比較不會站出來爭取權益,使得跨院的 大腸直腸癌病友、支援團體寥寥可數,加上龐大的經濟壓力,使得大腸直腸癌患者幾乎可以說是孤立無援 ,莊捷翰希望社會多關懷大腸直腸患者,並給病患多一點的支援與幫助。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08/08/27 台灣新生報】@ http://udn.com/
糞便潛血 提防腸癌上身 【聯合報╱記者邱瑞杰/基隆報導】 2008.09.09 04:37 am 衛生署基隆醫院今年上半年為1088名糞便潛血陽性患者做大腸鏡檢查,統計有44人罹患大腸直腸癌,比例 不低,提醒民眾要有健康概念,定期健檢。 署基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芳序說,相較於其他惡性腫瘤,如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效果相對較好 。大腸直腸癌第1期患者5年存活率高於九成,第2期八成,產生淋巴結轉移的第3期就降到四成,第4期5年 存活率不到一成,可見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他說,大腸直腸癌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確診須靠大腸鏡檢查,最好的方式就是參加健檢,若糞便潛血呈 現陽性,再做大腸鏡檢查。 柯芳序說,無痛大腸鏡檢查技術已經成熟,做法是經由靜脈給予患者短效的鎮靜及麻醉止痛藥物,減少患 者的焦慮、不安與疼痛,並忘記檢查時之痛楚。 【2008/09/09 聯合報】@ http://udn.com/
大腸直腸癌症的預防、復健與保養... 一則短片只有8分38秒,值得您點閱,看免疫系統如何殲滅癌細胞。 主題:癌細胞的形成→擴散→破壞→殲滅,的動畫說明。(8分38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8szbv2ma4w&feature=related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科王輝明主任在6分32秒提到: 很多飲食擁有與化療藥物相同的成分,勸大家多吃靈芝、巴西蘑菇...。 主題:醣質多樣性的巴西蘑菇(β-1,3 / β-1,6 葡聚多醣體) http://www.newmyhealth.url.tw/health2/blog/7196.htm 主題:抗癌好書推薦 http://www.newmyhealth.url.tw/health2/health/b8/01/ 主題:公視新聞 -榮總白藜蘆醇治癌醫療新突破(1分47秒) 榮總:成功分離出 頭頸癌、大腸直腸癌、腦瘤、肺癌 癌病幹細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t5lKoLJ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