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文字)精選文章快速導覽:】 上一頁

【主題:氣切 生死拔河 與時間賽跑】

「上帝給的時間還沒到,就讓他們接受氣切手術,多活些日子吧!」 這幾天氣溫驟降,醫院急診室收治的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疾等急重症病患明 顯增加,部分病情嚴重者甚至被轉送到加護病房,可是當醫師向病患家屬建 議應立即施以氣切處置時,卻往往遭到拒絕,逼得醫師只好再三解釋,為這 些危急病患請命。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加護病房主任盧崇正就接到一位高齡93歲的老阿公 ,日前在家吃飯時,不小心被菜湯嗆到,一時喘不過氣而倒地不起,家屬送 醫後,立即被轉送加護病房,並接受插管治療。他詳細評估後,建議家屬早 日讓老阿公做氣切,以免病情急遽惡化,但家屬怎麼也不願意,他只好退而 求其次,改從老阿公的嘴巴置放呼吸器,維持氣體進出。 那一陣子,他從和家屬的對談中約略拼湊出一個概況,原來他們擔心老阿公 一旦接受氣切後,就永遠離不開從脖子插進去的那條管子,至死方休,「那 不就太痛苦了?」由於家屬相當堅持,他也不便再說什麼。直到有天,老阿 公的痰液無法有效排出,愈積愈多而危及生命,家屬的態度才有了一百八十 度轉變。 雖然延遲些時日,盧崇正為老阿公施行氣切手術並置放呼吸器後,痰液順利 排清,病情也在營養獲得適當補充下,一天天好轉,最後拔掉呼吸器,縫上 氣切口,順利出院返家,仍能安享含頤弄孫之樂。 盧崇正強調,需要動到氣切的通常是危急病患,若不施以這項緊急處置,隨 時有致命之虞。問題是,能有那位老阿公家屬那種想法的人並不多,大多數 家屬一聽到醫師要為病患做氣切,均予拒絕。 這些家屬所持的理由可說五花八門,有的不願病患再次受罪,有的害怕病患 從此無法正常發聲及講話,有的則擔心這項醫療處置可能引發的風險。新店 慈濟醫院副院長曹昌堯認為,國人沿習數千年的全屍觀念,不忍看到家人身 上開個洞,才是氣切無法普及的主要原因。 盧崇正則不免懷疑,有些家屬純粹是基於經濟上的考量,因為氣切雖延長病 患的生命,但若這些多出來的生命盡是躺在床上,勢必增加照護人力及經濟 負擔,在整體考量下,他們只好揮淚回絕氣切的建議。 曹昌堯表示,氣切並不意味放棄治療;相反的,有了氣切的處置,醫師更能 聚精會神去控制、解決疾病,協助病患早日康復。如果不做氣切,呼吸器必 須從嘴巴或鼻子插入,那種痛苦很少人能挺得住,何況是危急病患?至於家 屬擔心氣切後無法發聲、說話一事,其實只要在氣切內管裝置發聲瓣膜,即 可迎刃而解。 此外,病患嘴巴長期含著呼吸器的管子,不易維持口腔衛生,多少也會影響 到病情發展。曹昌堯表示,其實氣切並非治療疾病的手段,只是維持呼吸道 的暢通而已,只要引發呼吸障礙的疾病緩解、甚至治癒,呼吸器隨時可拔除 ,氣切傷口也可縫合,不至於留下後遺症。 盧崇正舉藝人曾亞君為例指出,日前她因小腸缺血性壞死、敗血症而休克時 ,如果沒有及時氣切並裝上呼吸器,後果如何不得而知。 不過,從她早已康復出院,並重新回到職場的現況看來,當時的氣切處置, 至關重要,因此他再三籲請國人,在上帝給的時間還沒到之前,還是應積極 考慮讓危急病患接受氣切,協助他們先渡過難關再說。 參考資料 聯合新聞網 記者林進修/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