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新知 -網路新聞 更多新聞報導

主題: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 現代人健康大敵

【藍青/台大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 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 1.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 2.血壓高於130/85毫米汞柱。 3.三酸甘油脂超過150mg/dL。 4.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低於40mg/dL,女性低於50mg/dL。 5.空腹血糖高於110mg/dL。 註:上列五項標準中,符合三項以上,即代謝症候群。 許多人到了中年,冒出了鮪魚肚,健康檢查時發現血糖、血脂肪和血壓都高了 起來,就是所謂「代謝症候群」,是現代人頭號大敵。 國人十大死因中,有五種(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慢性腎病及高血壓 )與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如果把它們加在一起,死亡率還超過癌症。 根據衛生署在民國九十一年所做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調查,台 灣地區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為15%。 民國92年與代謝症候群相關的疾病(高血壓、心臟病及腦中風),門診與住院 用掉了497億健保給付,佔總額的15.9%。最令人心驚的是,隨著社會進步,這 個比率還會愈來愈高。 代謝症候群的主因是細胞對胰島素發生阻抗,主因是體質因素、缺乏運動及肥 胖。運動可促進肌肉細胞中與能量代謝相關基因的表現,缺乏運動的人,基因 表現不足,造成胰島素阻抗,久之則誘發代謝症候群。 美國有一個自1970年代開始的有氧中心長期研究(ACLS),長期追蹤數萬人的 體能與冠心病危險因子間的關係。 ACLS最近在「美國飲食學會期刊」發表的報告發現,代謝症候群在低體能的人 群中盛行率為30.9%,中等體能群中為11.6%,高體能群中只有3.2%。也就是說 ,常運動、體能好的人,代謝症候群的機會可以降低七成至九成。 ACLS將中年人中體能最差的20%定義為低體能,體能居中的40%為中等體能,體 能最好的40%為高體能。所以,只要多做一點運動,不要落在最後20%,就可以 大幅減少代謝症候群的機會。 做多少運動才有效呢?每天快走30分鐘,就可以明顯促進健康。國內學者的共 識也是如此,因此國民健康局大力推廣健走,「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 事實上,快走30分鐘,約四千步,是維持健康的最低要求。 每天走路30分鐘,是最低的運動要求。可以早起的人,不妨去附近公園、學校 參與晨間運動,既有趣、又健身,何樂而不為?面對代謝症候群,運動是最好 的防治方法。 資料來源/藍青醫師 【2006/07/23 聯合報】 @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LIFE/X3/3418398.shtml
代謝症候群上身 罹癌風險也上升 資料來源: 中央社 張貼時間: 07/21 4:20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二十一日電)腰圍、血壓、血糖、高密度膽固醇、三 酸甘油酯等五項指標,只要其中有三項異常的人,不僅是瀕臨慢性病邊緣,更 容易癌症上身,公共衛生學者認為,健保與其花錢在篩檢治療高血壓、糖尿病 等單一疾病,不如建立在社區整合篩檢這五項指標的體系。 今天在台大醫院健康檢查五十週年研討會上,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邱瀚模 表示,今年一月間有份綜合二十項醫學研究的分析指出,糖尿病患者罹患大腸 癌的風險,約為血糖正常者一點五倍。 就台大醫院累積數千例的健檢報告,邱瀚模說,他也發現出現「代謝症候群」 的患者,罹患近端及多發性大腸息肉症的風險,是未有「代謝症候群」者的二 到三倍;而如果大腸息肉大於一公分、多發性、有絨毛反應、細胞形狀變異, 發生大腸癌的危險增加。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腰圍、血壓、血糖、高密度膽固醇、 三酸甘油酯等五項指標有三項異常,即為「代謝症候群」,這群人也許還沒有 達到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心臟的發病程度,可是已經是這些生活習慣 病的預備軍,並且也影響體內的發炎反應,透過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複雜生 化作用,使得人體變成容易發生癌症的體質。 陳秀熙說,根據英國的經驗,投資一塊錢於預防保健,可獲得三塊錢的回收, 目前健保的成人預防保健項目不足,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照護網又各自獨 立,釜底抽薪之計是以醫學實際,檢討成人健檢項目,並將慢性病照護網改為 「代謝症候群」整合篩檢照護,以健保給付及部分自費,誘使醫師和民眾合力 改進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http://www.gov.tw/news/cna/healthy/news/200607/20060721062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