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新知 -網路新聞 更多新聞報導

主題:頸椎人工椎間盤 榮總完成首兩例

【記者林進修/報導】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修復科主任鄭宏志指出,該院不久前完成國 內首兩例頸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今後凡退化性頸椎間病變所造成的頸椎神 經根或髓質病變患者,不必再飽受術後戴數個月頸圈的不便,脖子也不會像木 偶般僵硬,生活品質可獲得大幅提升。 鄭宏志表示,傳統椎間盤手術不是將出現病變的椎間盤整個切除,就是另外開 刀而從患者下腹部取出腸骨,填補在椎間盤切除後留下的空間,再施以骨融合 手術。然而,這些手術只是將病變上下兩端的椎間盤牢牢固定住,卻犧牲掉這 兩節椎間盤原有的活動度,患者的脖子變得僵硬,且需連續戴3∼6個月的頸圈 來確保其穩定度,常造成生活上的不便。 而衛生署今年2月才核准的布萊安頸椎人工椎間盤(Bryan Disc),則大幅改 善這些問題。鄭宏志說,施術時,醫師在患者脖子前端開一個3∼6公分的切口 ,切除並取出病變椎間盤,接著在上下兩端椎間盤各磨出一個小凹槽,再將頸 椎人工椎間盤植入並予固定。 今年6月中、下旬,台北榮總先後為兩名患者施術,其中之一翁女士表示,她 在三、四年前因家中裝潢施工,無預警昏倒後,即飽受呼吸不順、胸悶、頭昏 、冒汗及惡心等問題的困擾,生活步調完全變了樣,從心臟內科、胸腔內科、 骨科和復健科都逛遍了,所有檢查都找不出病因,直到確診為第五、六頸椎病 變並接受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才能夠睡個好覺。 鄭宏志表示,布萊安頸椎人工椎間盤具有絕佳彈性,術後患者頸部可側彎、前 傾及轉動,活動性很好,且不需戴頸圈,整體成效令人滿意。但健保未納入給 付,患者得自負約23萬元的醫療費用。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修復科醫師黃文成強調,頸部椎間盤病變有大有小 ,若只是出現手腳痠麻等不適症狀,可先施以藥物或復健治療,唯有嚴重到出 現髓質病變等毛病而出現神經功能缺損時,才須接受頸椎人工椎間盤的植入手 術。 【2006/08/02 民生報】 @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LIFE/LIF2/3451493.shtml

頸椎人工椎間盤 造福病患

黃筱珮/台北報導 傳統的頸椎椎間盤手術把病變的椎間盤切除,或置入病人本身的尾椎骨,達到 骨融合的目的,即便手術成功,也會留下後遺症。台北榮總引進最新的Bryan 頸椎人工椎間盤,是鈦合金材質,可代替頸椎的椎間盤,植入後,頸部可自由 活動,術後恢復期也縮短。 台北榮總神經再生中心主任鄭宏志表示,傳統頸椎椎間盤手術,即骨融合術, 就算手術成功,接受手術的那節椎間盤從此失去作用,而原本應負荷的重力及 扭力,轉移到其上下節椎間盤,受力增加3至5倍以上,日後產生退化性病變的 機率大增。 鄭宏志表示,最新的Bryan頸椎人工椎間盤是由一個聚氨酯的核心,外部上下 兩面鈦合金外殼包覆而成,全世界已超過1萬2千名病例接受植入手術。衛生署 今年2月通過Bryan頸椎人工椎間盤的許可證,主要的適應症為單純因退化性頸 椎間病變所造成的頸椎神經根或髓質病變。 鄭宏志表示,Bryan頸椎人工椎間盤的優點多多,術後恢復時間只要3至5天, 較傳統手術的一周短。這種新的植入手術可避免坐骨疼痛(病人不必取自己的 骨),改善術後頸椎僵硬、活動限制感,也可以不必戴頸圈,鄰近關節的退化 性病變機率減少。 頸椎椎間盤突出1至2節的患者較宜使用頸椎人工椎間盤,若2至3節以上就不建 議,嚴重脫位或骨質疏鬆症的病患也不適用,因為人工椎間盤無法密合。 鄭宏志指出,植入頸椎人工椎間盤後,至少3到6個月內應避免激烈運動,例如 風浪板、雲宵飛車等。有些公車急煞急踩,對病人的頸部也會造成過大的衝擊 ,術後要搭公車,建議戴個頸圈。他的病人至少有2位是因為搭公車緊急煞車 ,被拋出車外,頸椎嚴重受創。 台北榮總已完成2例Bryan頸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其中56歲的翁女士,罹患 罕見的「頸心症候群」,一開始有呼吸困難、胸悶症狀,以為是心臟病,陸續 出現手麻腳麻、脖子痛到睡不好,四處求醫,確診為頸椎退化、壓迫到交感神 經,手術後,翁女士高興的說,「終於可以好好睡覺了」。 Bryan頸椎人工椎間盤健保未給付,病人要自付約23萬元。 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

鎮日埋首致頸椎退化 病患移植人工頸椎間盤

資料來源: 中央社 張貼時間: 08/01 6:05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一日電)兩名五十九歲男性和五十六歲女性的患者, 都因為頸椎的椎間盤退化及神經壓迫,造成手臂麻痛無力,脖子僵硬難轉,復 健吃藥都無效,苦不堪言,決定把頸椎的椎間盤換成人工製品,術後頸椎壓力 頓減,恢復頭頸和手臂的自由運動功能。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再生中心主任鄭宏志今天指出 ,每節脊椎與脊椎之間都 有椎間盤,以緩衝脊椎承受的 扭力與重力,頸椎的人工椎間盤是可滑動的鈦 金樹脂複 合材質,可取代人體原來的頸椎,治療因為姿勢不當、受傷等原因 造成的退化性頸椎間病變。 鄭宏志說,傳統的椎間盤手術,是將整個椎間盤切 除,然而置入病人本身的 骨頭或人造的撐開物,把上下 節的脊椎融合一體,就算手術成功,接受手術 的那一節 椎間盤從此就失去了作用,不但喪失負荷的重力及扭力 的功能, 也會使上下節椎間盤日後容易退化。 脊椎外科醫師一直希望能有一個材料植入刮除後的 椎間盤空間來取代椎間盤 的功能,人工椎間盤也因此應 運而生,衛生署今年二月核准頸椎人工椎間盤 上市,目 前沒有健保給付,一付自費要新台幣二十三萬元,目前彰化秀傳、 台北榮總、台南奇美醫院均提供這項醫材。 台北榮總的這兩個病例都是白領階級,鄭宏志提醒 鎮日「埋首」工作的上班 族,每個小時要起來活動筋骨 ,不然頸部長期支撐沉重的頭部,下巴前傾, 久而久就是造成頸椎退化,輕則肩頸痠痛,重則手臂舉不起來,手無縛雞之 力。 中央社新聞 http://www.gov.tw/news/cna/healthy/news/200608/20060801123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