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新知 -網路新聞 更多新聞報導

主題:糖尿病與腎病變

資料來源:彰化縣政府 張貼時間:08-03 16:11 一般人聽到尿毒洗腎無不聞之色變,但您可知道目前全台約四萬名洗腎患者 中,糖尿病患卻是佔了最大宗,約有15000名病人因糖尿病而需終生洗腎; 然而隨著國人糖尿病日漸增加,糖尿病腎病變也愈見普遍,糖尿病腎病變是 糖尿病的重要併發症之一,也常導致病人的死亡,所以糖尿病患應加強腎臟 之保健。 在糖尿病人中,血糖控制不好、高血壓、飲食不節制、遺傳等因素,都會使 糖尿病腎病變較容易發生。 糖尿病腎病變是一種長期而緩慢的腎臟破壞,依嚴重度可分為五期。前兩期 病人並無明顯症狀,腎功能檢查正常。第三期又稱潛伏腎臟病變期,此時病 人亦無明顯症狀,只有部份病人血壓升高,可是病人尿液中的白蛋白排出量 卻增加,所以又稱微白蛋白尿期,此期是治療的黃金期,一旦治療失敗或忽 略它,則隨即進入第四期巨白蛋白尿期,此時會出現小便泡沫明顯增多、逐 漸下肢水腫、腎功能衰退,此刻雖全力治療,也難以讓腎功能恢復正常,只 能盡力讓腎功能惡化速度減緩,若再不理會它,則將進入第五期末期腎衰竭 期,尿素氮會上昇,那麼此刻唯一的歸途便是長期洗腎維生。 因此彰化縣衛生局叮嚀糖尿病患者,一旦發現自己罹患糖尿病時,腎功能的 篩檢是有絕對必要的,目的在找出是否為容易惡化的高危險患者,或瞭解自 己本身腎功能情形,就算是初次檢查結果正常,也應每一年定期追蹤檢查。 除了定期追蹤檢查外,也應同時注意下列事項: 1.減少攝取蛋白質:當尿液試紙檢測出蛋白時,就應該限制蛋白質的攝取量 在每天每公斤0.8公克,而當血液中尿素氮上昇超過正常值時,則每天每公 斤只能給0.6公克蛋白質,以免增加腎臟負擔。 2.積極控制血壓:糖尿病患發生蛋白尿後,即使努力控制血糖在正常範圍, 仍然無法阻止病況惡化,不過積極控制血壓倒是可以明顯減緩惡化速度,可 見維持血壓在理想範圍的重要性,理想的控制目標是不超過130~135/80~85mmHg。 3.積極控制血糖:血糖是發生腎臟病變的危險因子,所以應該積極控制血糖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若是積極控制血糖,則發生微白蛋白尿的危險性可以 降低39%,而發生巨白蛋白尿的危險性也可以降低54%。 4.戒菸:由於香煙有尼古丁會使血管收縮,導致腎功能惡化,所以應該戒菸。 總而言之,糖尿病患只要配合醫療專業團隊成員的要求和治療,不隨意服用 來路不明的成藥或草藥,相信是延緩疾病發展及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的不二法 門。 首頁 > 新聞中心 > 政府新聞 > 衛生醫療 http://www.gov.tw/PUBLIC/view.php3?id=154565&sub=61&main=GOVNEWS

糖尿病腎病變 愛找亞洲人

【洪堯民/高雄惠德醫院腎臟科暨洗腎室主任醫師】 糖尿病是極為常見的慢性疾病,可怕之處在於可能引起全身多系統嚴重的併 發症,其中之一是糖尿病腎病變。 一般人尿液中白蛋白排泄量在20毫克以下,當腎臟的腎小球損傷時,才會大 於30毫克。若糖尿病人出現微量白蛋白尿,表示已進入糖尿病腎病變第三期 ,此時若經嚴格控制血糖及使用血管張力素轉換?抑制劑,尚可避免走向腎 衰竭之路。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24小時尿液中的白蛋白含量超過30毫克,但小於300 毫克。早期檢測微量白蛋白尿,是防止腎臟病變的有效手段之一,診斷出第 二型糖尿病時,就應進行檢驗。 在六月國際腎臟醫學會期刊中,有篇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中,有很高的比率已有微量白蛋白尿及腎功能不好,亞洲人可能比較容易產 生糖尿病腎病變。 這項跨國研究,對象包括歐、亞、非、美洲地區33個國家,共24151位患者 ,白種人39%,亞洲人38%。採單次尿液測量白蛋白除以肌酸酐濃度比例,小 於30毫克/克肌酸酐為正常白蛋白尿,30~299毫克/克肌酸酐為微量白蛋白 尿,大於300毫克為明顯白蛋白尿。 結果發現,整體而言,共有49%的病人尿中微量白蛋白尿大於30毫克(39%為 微量白蛋白尿,10%為明顯白蛋白尿),腎功能不全者有22%,亞洲人有最高 比率 (55%)存在微量白蛋白尿與明顯白蛋白尿,白種人最低(40.6%)。 研究指出,亞洲人種糖尿病患者與白種人、黑人比較,有較高的比率存在微 量白蛋白尿現象,而影響微量白蛋白尿的因子包括血糖控制不佳、血壓偏高 、抽菸、人種差異、年齡較大、糖尿病的年數等,這些因素當中可以控制的 是前三者。 報告中建議,全球已有微量白蛋白尿及腎功能不全存在的糖尿病人,應嚴格 控制血壓、戒菸,亞洲人更應努力預防糖尿病腎病變。 【2006/08/09 聯合報】 @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LIFE/X3/34618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