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文字)精選文章快速導覽:】 上一頁

【Epothilone】

對象:乳癌。 抗癌新藥Epothilone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腫瘤科 王緯書醫師 乳癌的治療在近年來有相當大的進步,配合新一代化學、荷爾蒙治療藥物的使用,已使更多 的乳癌患者於手術治療後免於復發。然而還是有不少乳癌患者仍會復發,也有為數不少的乳 癌病友於初次診斷時,就已發現轉移病灶了。比較常見的轉移部位包括肺、肝臟、骨骼、以 及腦部等。 化學治療是轉移性及局部復發侵犯性乳癌最重要的治療方式之一。過去常使用的有效藥物包 括anthracycline類(俗稱小紅莓)、紫杉醇類(太平洋紫杉醇及歐洲紫杉醇),vinorelbine ,以及capecitabine(截瘤達)等。 Ixabepilone(BMS-247550; epothilone)是新一代抗有絲分裂藥物,它雖然不屬於紫杉醇, 但其作用機轉與紫杉醇類藥物(taxanes)類似。它最早係由一種具有細胞毒性並可對抗黴菌 的細菌(Sorangium cellulosum)所自然產生的大環內酯(macrolides)類物質,經過半合 成再製成Ixabepilone。 它可以與一種蛋白質「微管素」(tubulin)結合,微管素是構成微小管(microtubule)的子 成份,而微小管是有絲分裂重要胞器之一,因此epothilone可影響微管素與微小管之間的動態 平衡,使微小管無法分解,導致癌細胞於細胞週期有絲分裂過程中被「固定」在中期,無法順 利進行有絲分裂,進而使癌細胞產生凋亡。 在包括乳癌、卵巢癌、肺癌、大腸癌、攝護腺癌、以及血癌等癌症細胞株的實驗以及活體動物 實驗中,發現epothilone可以有效對抗多種癌細胞株,包括對太平洋紫杉醇具有抗藥性的Pat-7 卵巢癌細胞株。 目前已知造成癌細胞對紫杉醇類藥物產生抗藥性的主要原因,就是它們會表現多重藥物抗藥性 基因(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gene; MDR gene)。該基因之產物MDR蛋白質是一種穿膜醣 蛋白,會將紫杉醇類、小紅莓、以及長春花鹼(vinca alkaloids)等化學治療藥物由細胞內 打到細胞外,此舉可以減輕化學藥物對該細胞所產生的毒性,也是造成細胞發生抗藥性的原因 之一。 與紫杉醇類藥物不同的是epothilone本身並不太容易受到MDR蛋白質的影響,因此理論上於某些 已對紫杉醇類藥物產生有抗藥性的病友,它仍能克服抗藥性,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初步臨床實驗証實epothilone對轉移性乳癌的治療效果相當好。在一個第二相臨床研究中 (Thomas E, ASCO 2003),一共有49位以太平洋紫杉醇治療失敗的轉移性乳癌病患接受 epothilone治療,結果發現有12%病患達部份緩解,45%病況維持穩定。 在另一個第二相臨床研究中(Low JA, ASCO 2004),33位太平洋紫杉醇治療失敗的轉移性乳癌 病患亦有18%病患達部份緩解,40%病況維持穩定。該藥用於轉移性乳癌的第一線治療其療效約 為40%-50%。 在另一個第二相臨床研究中(Roche HH, ASCO 2003), 44位小紅莓治療失敗的轉移性乳癌病 患接受epothilone治療,結果有34%病患達部份緩解,52%維持穩定。Epothilone對於荷爾蒙治 療失敗的轉移性攝護腺病患亦有部分療效,其部份緩解率約為40%(Kelly WK, ASCO2004)。 Epothilone主要的副作用,也是限制該藥使用劑量的主要毒性為骨髓抑制(白血球數目降低) 以及感覺神經毒性。其他毒性包括肌肉關節痠痛、口腔粘膜發炎、疲倦、掉髮、體液滯留、以 及過敏反應等。最近有報告一位病患在接受epothilone治療八個療程之後,發生手指甲出現異 常(onycholysis)以及甲床出血的情形,這是過去紫杉醇類藥物所不曾出現的副作用。 登錄日:95年11月9日 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