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文字)精選文章快速導覽:】 上一頁

【諾貝爾的榮耀-化學桂冠】

2004 貼上標籤步向分解的蛋白 羅時成 塞卡諾渥(Aaron Ciechanover, 1947-) 賀赫希柯(Avram Hershko, 1937-) 羅斯(Irwin Rose, 1926-) 表彰他們發現細胞調控蛋白質分解的相關機制 筆者於1999年發表在《科學月刊》的〈蛋白質的「郵遞區號」〉(參見天下文化出版, 《諾貝爾的榮耀──生理醫學桂冠》,第256頁)一文,敘述布洛柏爾(Gunter Blobel, 1936-)發現蛋白質的「郵遞區號」與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理由,文末曾提到蛋白 質分解的調控也很重要。未料事隔五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三位生化學家:任職於以 色列科技學院的塞卡諾渥(Aaron Ciechanover, 1947-)、賀赫希柯(Avram Hershko, 1937-),與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羅斯(Irwin Rose, 1926-)。他們因在1978年合 作探討細胞內特殊的蛋白分解方式,提出調控蛋白分解的新機制而獲獎。 細胞學的「中心法則」(central dogma)清楚指出DNA為生物資訊的藍本,此資訊經轉 錄成RNA,再轉譯成蛋白質,經摺疊和剪裁後依蛋白質的「郵遞區號」送到目的地,如 細胞核、細胞膜或粒線體,去執行細胞各種代謝、呈現生命現象。細胞內有成千上萬種 不同的蛋白質,在功能執行完畢後,總不能長生不老,它們和細胞或生物一樣,都得面 對老化與死亡的命運,最後分解成胺基酸。 蛋白質的分解通常需要蛋白的催化,蛋白按其執行功能的位置,可分成細胞外蛋白和細 胞內蛋白。前者如消化道所存在的胃蛋白和胰蛋白,它們在細胞外進行蛋白質的分解, 幫助細胞吸收;後者種類較多,有蛋白質內分解與蛋白質外分解,功能在於促進細胞內 胺基酸的循環使用。有些細胞在電子顯微鏡下,能看到溶體(lysosome),溶體這項特 別的胞器內含各式各樣的蛋白,是細胞用來分解各種老化胞器和大分子(包括蛋白質) 的工具;大部分的蛋白,在酸性(pH 4.8)下的活性最高。 特異的蛋白質分解活性 一般細胞進行小分子合成大分子需要消耗能量(ATP),把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則不需 耗能。1977年高爾伯(Goldberg)利用兔子未成熟的紅血球溶解液(reticulocyte lysate)做蛋白質分解研究時,因為加入ATP抑制劑時觀察到蛋白質分解活性降低,因 而發現一些異常蛋白的分解需要ATP參與,同時這個反應異於溶體內蛋白最佳的酸鹼度 pH 4.8,反倒在pH 7.8時活性最佳。 今年的三位獲獎人中,塞卡諾渥和賀赫希柯於1978年從以色列前往當時在美國費城的羅 斯實驗室,合作研究特異的蛋白分解現象,花了數年功夫提出調控蛋白分解的新機制而 解開謎津,發現這種特殊的蛋白分解方式需要先和泛素(ubiquitin)形成鍵結,然後 才走上分解的不歸路。 泛素最早是在1975年於牛的胸腺細胞中發現的,它是由76個胺基酸組成,起初以為它與 淋巴球的分化過程有關,後來發現除了細菌之外,許多不同組織甚至不同的生物都有泛 素存在,而推翻了它與淋巴球分化有關的假說。有一組科學家發現,泛素除了單獨存在 外,還可以和組織蛋白H2A形成共價鍵,產生所謂的「蛋白質A24」,而這蛋白有兩個胺 基(N)端卻只有一個羧基(C)端,至於組織蛋白與泛素形成共價鍵的生物意義,目前 還不清楚。 在1978年時,三位獲獎人利用紅血球系統,找尋參與這種特異蛋白質分解的成分。他們 首先利用層析法(chromatography),把紅血球的血紅蛋白移除後分成兩部分,這兩部 分分開時毫無分解蛋白的作用,但加在一起就顯示出活性;他們在第一部分找到一個稱 為APF-1(active principle of fraction 1),分子量僅9000且耐熱的蛋白,之後才 知道APF-1就是與組織蛋白H2A形成共價鍵的蛋白,也發現這個蛋白存在於各種真核細胞 和各種不同細胞內,因此統稱作「泛素」。 泛素標示引起蛋白質分解 1980年三位得獎人對泛素如何引起蛋白質分解,有突破性的發現。他們利用具有放射性 的I125標示泛素,並把標示過的泛素混在紅血球的溶解液中,發現有許多蛋白的離胺酸 (lysine)都會與泛素形成共價鍵,更重要的是這次實驗中的蛋白是與多個泛素鍵結, 不像「蛋白質A24」僅與單一個泛素鍵結。 他們也利用免疫沈澱法(immuno-precipitation),找到與泛素一起沈澱、分子量約 450000的複合物。科學家鑑定這個複合物為蛋白體(proteasome),同時也發現另外三 個酵素活性。他們推測這種仰賴ATP的蛋白質分解是需要經過三個酵素活性步驟方能完成 ,並提出了「多步驟泛素標示」的假說(multistep ubiquitin-tagging hypothesis) ,也就是所謂「泛素標示引起蛋白質分解」的細胞機制。 這個假說中的三個酵素,分別命名為E1(ubiquitin-activating enzyme)、 E2(conjugating enzyme)和E3(ubiquitin ligase)。首先E1和泛素在水解ATP下產生 鍵結,鍵結的泛素會由E1轉到E2上,E3能辨識將遭分解的蛋白,同時把E2上的泛素轉移 到該蛋白質上,這個反應可重複數次,因此該蛋白經多個泛素標示後,最後轉送到蛋白 體,分解成含7個至9個胺基酸的胜片段。由於三步驟造成蛋白質分解的特性,加上科學 家後來發現在哺乳類細胞內僅有1至2種E1酵素,十來種E2酵素,卻有上百種不同的E3酵 素,因此可以推論E3具有專一性的辨識功用,能辨認各種將遭分解的蛋白質。 一個細胞內大約有三萬個蛋白體,它們的結構為桶狀,蛋白活化區在桶內,蓋子上如同 鑰匙孔般的複合體蛋白可和多泛素標示的蛋白結合,先把泛素切割下來循環使用,並把 剩餘的蛋白引導到桶內分解成胜片段。 一開始時,這三位科學家是利用非完整細胞系統做研究,希望藉此找出這種機制代表的 細胞生理意義。他們利用放射性色胺酸(tryptophan)標示細胞內的蛋白質。泛素不含 此胺基酸,所以當利用抗體沈降泛素時,可以瞭解有多少經色胺酸標示的新合成蛋白質 遭分解,結果顯示新合成的蛋白中有30 %會立刻遭分解,原因可能是這些蛋白摺疊錯誤 ,為達到細胞品管蛋白質的效果,於是遭分解回收。 真正瞭解泛素標示引起蛋白質水解的細胞生理意義,是來自一株突變的小鼠細胞株(ts85) 實驗。這是一株溫度敏感的細胞株,它在低溫時生長正常,可是在高溫時因為染色體複製 發生問題,加上一些功能上的差錯,無法進入細胞分裂期,而停止在細胞週期的G2時期; 同時「組織蛋白A24」在高溫時無法偵測到,恢復到低溫時又會出現,顯然把泛素黏到組 織蛋白的酵素,在高溫時不穩定或沒有作用,但在低溫時就恢復功能。後來證實ts85細 胞的E1基因突變了,由此可以進一步瞭解泛素標示不只管控蛋白質的品質,也調控了細 胞週期、染色體的複製以及染色體的結構。 相關的細胞生理意義 有愈來愈多的例子,可以闡明泛素標示所引起蛋白質分解的生理重要性,茲舉例如下: ◎細胞週期 除了在ts85細胞找到E1調控細胞週期的例子之外,也在酵母菌中找到Cdc34蛋白可調控酵 母菌的分裂,此蛋白屬於E2。至於E3參與調控細胞週期最好的例子為 APC(anaphase-promoting complex),APC這個複合酵素體除了促使單純的 Cyclin B與Cdc蛋白複合體中的Cyclin B分解,讓細胞週期進入G1外,主要是管控細胞在 有絲分裂或減數分裂時,染色體會向兩極運動。 細胞分裂時當染色體並排在赤道板上,有一些蛋白質像繩索一樣綁住同源染色體,使其無 法分開,當細胞分裂由中期步入後期,APC會被活化,活化後的APC把一連串的泛素標示在 稱為「後期抑制物」(anaphase inhibitor)的蛋白質上使其步向分解;後期抑制物原本 抑制住一種負責分解蛋白的酵素,抑制物分解後,被活化的酵素會如同利剪,剪開綁住同 源染色體的蛋白質,於是染色體獲得鬆綁,分別移向兩極,形成兩個新細胞核。 若染色體鬆綁有問題,會造成染色體不均勻的配子,會發生自然流產或多了一條第21號染 色體的唐氏症等問題;許多癌細胞都發現染色體個數或套數異常,其成因很可能就是APC 這個E3酵素發生了突變。 ◎細胞凋亡和修補染色體 細胞內有一種分子量約53000的蛋白,稱為p53,它是基因體的守護神,同時也是抑癌的大 將。它正常運作時,細胞癌化的機會很低,而人類產生的癌細胞有50%是因為p53基因突變 了。平時p53是透過標示泛素及E3酵素(Mdm2)進行分解,以保持定量。一旦染色體受損, p53就馬上磷酸化,無法與Mdm2結合走向分解之路。 這使得p53的濃度上升,多餘的p53以轉錄因子的角色開啟了修護染色體的相關基因,進行 染色體修補。若修補不成功則啟動細胞凋亡程式,顯示E3間接扮演調控染色體修補和細胞 凋亡的角色。 公共衛生的調查認為,人類子宮頸癌的產生與人類乳突瘤病毒(HPV)感染有密切關係, 分子層次的機制在於HPV會激活另一個E3酵素(E6-AP)與p53作用,把泛素標示在p53,使 p53分解造成濃度下降。一旦細胞染色體受損,p53因濃度過低無法啟動染色體修補的基因 和細胞凋亡的程式,基因突變遂逐漸累積,最後細胞不死而逐步成為癌細胞。 ◎免疫與發炎反應 NF-κB是與免疫及發炎反應相關的轉錄因子。它平時停留在細胞質內,這因為它的抑制蛋 白IκB與它結合,遮住了進入細胞核的「郵遞區號」所以才會停留在細胞質中。一旦細胞 受細菌或病毒感染,啟動了免疫細胞發炎的訊號,把IκB磷酸化,磷酸化的IκB就步上了 泛素標示引起的蛋白質水解途徑。NF-κB鬆脫了束縛,被帶入細胞核啟動發炎反應的基因 ,如一些細胞素等。 另外當有病毒侵入細胞後,泛素標示引起的蛋白質水解也會發生作用,把病毒蛋白切成碎 片與MHC-1分子呈現給T淋巴球,激活了T淋巴球,使T淋巴球攻擊受病毒感染的細胞。 除了上述哺乳類細胞的例子之外,植物阻止自花受粉與果蠅眼睛的發育,也受泛素標示引 起的蛋白質分解調控。大多數的開花植物都是雌雄同體,如果以自花授粉來延續後代,會 造成遺傳歧異度的窄化,假以時日容易在某一特殊環境下全部死亡。植物為了避免自花授 粉所帶來滅種的危機,演化出以泛素標示引導蛋白水解的方式來分解同株花粉粒的蛋白, 使之無法受精。其詳細機制尚不十分清楚,不過可以肯定的是,E3參與了這種調控角色。 中研院簡正鼎實驗室研究果蠅眼睛的發育時也發現,E3亦扮演了多重主要角色,包括細胞 的增生、分化與凋亡的調控,更說明了獲獎人的發現呈現在生物學上的普遍性。 結 語 過去科學家研究有關蛋白質的代謝時,多著重於合成,今年三位獲獎人反其道研究蛋白質 如何遭分解,因而打開了一扇大門,使我們瞭解蛋白質分解的調控與許多生命現象息息相 關。有趣的是,他們理應和1999年發現蛋白「郵遞區號」的布洛柏爾一樣,獲生理醫學獎 才對,卻獲得化學獎,這顯示化學與生物醫學的界線是愈來愈不易劃清了! 詳細資訊: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ws073-75/list-2-2.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