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文字)精選文章快速導覽:】 上一頁
【醫學:p53抗癌又抗曬 】
Sciscape新聞報導 [Mar 21, 2007] 編輯 tslim 報導
曬黑是皮膚細胞對太陽光的傷害所做的天然的防護。一項新的研究顯示,曬黑也跟
抗癌蛋白質p53有很密切的關係。
當皮膚受到紫外光(ultraviolet light; UV light)照射時,稱為角朊細胞
(kerotinocyte)的皮膚細胞會開始分泌黑細胞促素
(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 MSH),然後黑細胞促素會與稱為黑色素細胞
(melanocyte)的皮膚色素生成細胞(pigment-producing skin cell)結合。接著就開
始連串的反應,造成黑色素(melanin)的形成,於是就產生了古銅色的肌膚了。
在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 in Boston, Massachusetts的小兒腫瘤科醫師
David Fisher對於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黑細胞促素的含量增加感到非常好奇。
由於黑細胞促素是源自於一種稱為前-腦啡-黑細胞促素-皮促素
(pro-opiomelanocortin; POMC)的基因,因此Fisher及他的博士後研究助理Rutao Cui
和其他同僚徹底的搜查了體內的前-腦啡-黑細胞促素-皮促素的序列,希望能找到控制
基因活性的調節器會附著在什麼地方。
最後,他們在人及老鼠基因的上找到了這些地方就是p53蛋白質會結合區域。另外他們
也發現,人為地增加細胞中p53的含量可以促進前-腦啡-黑細胞促素-皮促素的分泌,
因此支持了是p53活化了前-腦啡-黑細胞促素-皮促素的想法。而且當他們將缺乏p53的
老鼠暴露在紫外光下,老鼠的耳朵及尾巴(也就是身體中含有黑色素細胞的部分)就不
會被曬黑。相反的,一般正常的老鼠這些部位都會被曬黑,可見若要曬黑p53是必要的
。這項工作發表在2007年三月九日出版的Cell上。
在其他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將人的皮膚暴露在紫外光下並量測p53、黑細胞促素及一種
可以開啟黑色素細胞裡的染色基因的下游蛋白質MITF的含量。他們在一個小時內看見了
p53,接著在第三個小時看到了黑細胞促素,之後在第六個小時MITF也出現了。這個結
果證實了p53是觸發曬黑機制的最初觸發者。
Fisher說,p53本身的含量隨著紫外光的增加而增加,因為輻射線會使DNA受損,因而使
p53更為穩定且在細胞內的生命期增長。
另外,在開啟前-腦啡-黑細胞促素-皮促素的同時,p53也巧合的促進了beta-腦內啡
(beta-endorphin)胜肽的產生,這是一種大腦內的天然麻醉劑及另一種前-腦啡-黑細胞
促素-皮促素的產物。
Fisher正在研究這種胜肽是否像一般的麻醉劑,使紫外光灼傷所造成的疼痛變遲鈍了。
當然另一個更天馬行空的想法是:是否是因為它在腦內的作用,而造成了許多人追逐陽
光的行為。
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皮膚科學者Barbara Gilchrest說,此項工作
正好填補了科學家對曬黑機制的瞭解的空缺,並且將p53的角色延伸到DNA的守護者。也
就是p53不僅修復了你所受到的傷害,而且還透過讓你變黑來對抗你將來可能會受到的傷
害。
參考來源:
ScienceNow: Anti-Cancer Gene Triggers Tanning
Central Role of p53 in the Suntan Response and Pathologic Hyperpigmentation
相關連結:
詳細資訊:http://www.sciscape.org/news_detail.php?news_id=2200
抑癌蛋白p53 與細胞週期的調控
謝小燕 生物醫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p53 是存在人體細胞內的一種抗癌蛋白質,
它有抑制細胞生長及維持遺傳物質完整性的功能。
細胞週期由DNA 複製到細胞分裂在每一期及期間的轉折都受到嚴密的監控,這種調控的
機制稱為細胞週期的檢查點(checkpoints)。細胞經由這些檢查點來確保DNA在傳承過程
中之完整性及準確性。
這些檢查點由一系列的蛋白組成,有些能直接與受損的DNA結合,有些則為激酶(kinase)
,扮演訊息傳遞的功能。上游的激酶(如ATM 、ATR)將訊息傳遞給下游的激酶(如CHK1
、CHK2),最終的細胞反應則交由一些功能性蛋白(如p53)來執行。
以p53為例,p53是存在人體細胞內的一種抗癌蛋白質,它有抑制細胞生長及維持遺傳物
質完整性的功能。事實上,半數以上的癌症細胞內都有p53 的突變,可見其在細胞生長
控制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正常狀況下, p53 的半衰期約只有30 分鐘,相當不穩定;然而當細胞受到游離輻射
,或當細胞缺氧、缺養時, p53 被活化,同時它的穩定性提高,造成細胞內的p53大量
增加。
除了上述刺激外,化學治療上常用的藥物也會引發類似的反應。這種p53 的活化與增加
常導致兩種可能的結果:一是細胞週期停止在G1或G2期;另一是細胞採自殺行為
(apoptosis)而死亡。
細胞由此得以修補損壞(前者),或過度受損的細胞得以從人體除去(後者)。這種依
賴p53的“自衛措施”在一些細胞中常因p53 的突變而失去功能,使得這些有“缺陷”
的細胞能繼續不受控制的生長分裂,導致突變的累積和癌症的生成。
雖然環境因子影響p53活性及穩定性的事實已知已久,其間的分子機轉仍有待釐清。蛋白
質的磷酸化(phosphorylation)一向被認為在訊息傳遞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事實上,經研究顯示, p53 在經過紫外線,游離射線照射後,其N 端的數個胺基酸的磷
酸化與其活化及其穩定性的增加有極密切的關係。
除此之外,最近我們也發現CHK1 、CHK2 可以有效的磷酸化p53 。有趣的是,磷酸化的位
置除了先前的N 端外,主要還是在p53蛋白的C端(圖一)。
利用定點突變及磷酸化胜圖譜定位的方式,我們定出了這些C 端被磷酸化的胺基酸。在經
紫外線或游離射線的誘發後, C 端的磷酸化調節p53 蛋白的另一轉譯後修飾-乙基化,
並與之共同調控p53的活性。
這些結果顯示CHK1與CHK2可藉由直接的磷酸化或間接影響p53 乙基化的方法,將細胞受損
的訊息傳遞至p53(1)。
訊息傳遞的網路交錯,常超出預期。多重分支或多重匯集的傳遞方式不外是細胞為因應瞬
息萬變的環境而演變出來的因應之道。
例如CHK1 、CHK2 的上游激酶,除了上面所提及的ATM , ATR 外,還另有其他蛋白可執行
類似的功能。
hMps1/TTK 原本是一個調控細胞分裂及紡垂體生成的激酶。在一次酵母菌雜交實驗中,我
們發現它也能與CHK2結合。
hMps1/TTK能磷酸化CHK2蛋白上一個相當重要的胺基酸T h r 6 8 。CHK2 的活化與否端視
此胺基酸是否被上游激酶所磷酸化。
不論是利用siRNA的技術使內生性hMps1/TTK 的量減少或是利用顯性定點突變去反制內生性
hMps1/TTK ,均會使細胞週期的檢查功能產生缺陷。
因此,hMps1/TTK 具備了與ATM 、ATR 不相上下的影響力,使細胞週期的檢查反應在細胞
內的DNA受損時能順利啟動(圖二)。
這種雙重匯集的傳遞方式,使CHK2 的調控增加了多變性(2)。
細胞週期的失控,最嚴重的後果之一莫過於細胞的癌化。上述的蛋白多有維持基因體穩定的
功能,透過它們對細胞週期檢查點的調控來有效避免DNA突變的累積。就應用上而言,這些
調控蛋白的研究將有助於拓展癌症治療的領域。
參考文獻
1. Ou, Y.-H., Chung, P.-H., Sun, T.-P., and Shieh, S.-Y. (2005) p53 C-terminal
phosphorylation byCHK1 and CHK2 participates in the regulation of DNA damage-induced
C-terminal acetylation.Mol. Biol. Cell, 16: 1684-1695.
2. Wei, J.-H., Chou, Y.-F., Ou, Y.-H., Yeh, Y.-H.,Tyan, S.-W., Sun, T.-P., Shen,
C.-Y., and Shieh, S.-Y. (2005) TTK/hMps1 participates in the regulation of DNA
damage checkpoint response by phosphorylating CHK2 on Thr68. J. Biol. Chem. 280:
7748-7757.
圖一:CHK1 、CHK2 於p53 C 端的磷酸化位置。 被CHK1 磷酸化的胺基酸為Ser313 、
Ser314 、 Thr377 、 Ser378 和Thr387;而CHK2 的磷酸化位置除Ser313 、 Ser314 、
Thr377 、 Ser378 外,還有Ser366 。受到影響的乙基化位置則為Lys382 。
圖二:hMps1/TTK 活化CHK2 的模式圖。藉由磷酸化CHK2 , hMps1/TTK 調控細胞週期
激酶Cdk 的活性,進而造成細胞週期的停滯。
請參考連結:PDF檔案
http://www.sinica.edu.tw/as/advisory/journal/14-1/87-89.pdf
1993的年度之星──p53
美國《科學》雜誌每年都要挑一個本年度科學界最耀眼的「分子」。今年挑出的是
「p53」。這個怪異的名字需要一點解釋。它是一個蛋白質,所以p是英文蛋白質
(protein)的字首,後面53表示它的大小,大約是由530個胺基酸組成。
p53其實早在1992年就已經紅極一時,《時代》雜誌把它選作1992年最佳科學的第二名
,僅次於宇宙大霹靂的研究;美國的《發現》雜誌把它選為1992年的基因;《科學美
國人》把它列入1994年十二項重大挑戰之一。
單僅1993年前四個月全世界一共發表了近400篇有關p53的論文,這個蛋白究竟有什麼重
要性?
p53的身世之謎
第一個發現p53蛋白的是陽明醫學院張仲明教授,當時他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一
個腫瘤病毒(會使正常細胞變成癌細胞的病毒)SV40的蛋白組成。當他用抗體把SV40
病毒中一個叫作T抗原的蛋白提出來的時候,發現除了T抗原外,還有一個分子量5萬3千
道耳吞的蛋白也被抓下來。
這個蛋白究竟是病毒產生的另一個蛋白,恰巧也具有相似的抗原性,所以會被抗體抓下
來?還是它其實是細胞裡原本就有的蛋白,但可和SV40病毒的T抗原結合在一起,所以
可被T抗原的抗體一起抓下來?
後來發現在一些沒有SV40病毒的癌細胞中也有p53的蹤跡,證實p53其實是一個細胞產生
的蛋白。但當時對這個蛋白的功能並不清楚,只知道它可能跟SV40引起細胞癌化有關。
(張教授1978年返國後改變研究方向,致力於B型肝炎的研究!)
之後大約十年,許多人發現在不同動物的癌細胞中,p53的含量都比正常細胞多;而快
速生長細胞中的p53又比生長緩慢的為多,表示p53的功能可能會促進細胞生長。接著
發現它會與另一個惡名昭彰的致癌基因ras合作,加速細胞癌化的過程。
因此大家都認為它是眾多致癌基因中的一員。這個想法到了1989年發生了一個破天荒的
轉變!
破天荒的轉變
普林斯頓大學的Levine教授發現,過去會和ras合作的p53其實都是突變過的蛋白,當他
把正常細胞裡的p53與ras一起作用,正常的p53不僅不會與ras合作,連ras基因原來有
的那一些致癌作用都被抑制掉了!這個結果顯示p53可能不是致癌基因,反而是個會抑
制癌症發生的抑癌基因!
支持p53是個抑癌基因的證據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二個。
一是有一種遺傳疾病叫Li-Fraumeni徵候,當這類病人帶了這個壞基因的時候,他就很
容易罹患各種不同的癌症。這個壞基因就是發生突變的p53。
另外有人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產生一種特別的老鼠,這種老鼠身上每一個細胞裡的p53
都徹底被破壞。結果發現老鼠基本的發育並不受影響,表現p53並非動物成長所必需。
但是這種老鼠和罹患Li-Fraumeni徵候的病人一樣,很容易得到許多不同的癌症。
如果我們把正常的p53基因送到癌細胞中,癌細胞的生長會受到抑制。台大醫學院生物
化學所的許金玉教授就作了類似的實驗。當她把p53基因送進一個完全沒有p53蛋白的
人類肝癌細胞中,結果發現這個原來在裸鼠中會形成惡性腫瘤的癌細胞,雖然外觀並沒
有什麼變化,但在裸鼠中形成腫瘤的能力完全受到抑制!
如果p53是個抑癌基因,但每個細胞中都有兩套p53基因,因此如果突變只是使基因功
能喪失,那麼就必須兩套基因同時突變失活,才會使細胞完全失去抑癌的能力。這個
機會其實不大。事實上,細胞中二套p53基因,只要有一套壞了,也會使另一套好的
基因也失去活性。
因此為什麼抑癌基因發生突變後會轉變成致癌基因,一直是個令人困擾的難題。這個問
題到p53的結構被決定後,才慢慢得到答案。
原來在細胞中,p53並非單獨作用,它自己會聚合在一起發揮功能,如果其中一個p53基
因發生突變,作一些壞的p53蛋白,那麼好的和壞的p53會混在一起,產生的聚合p53也
是好壞參半。這一來聚合p53中只要有一點壞的成分,它就沒有活性。這是個「一粒老
鼠屎,壞了一鍋粥」的典型!
與細胞生長調控有密切關連
p53如何控制細胞的生長癌變?1993是個豐收年!我們至少可以從三方面來了解它的作用
。由p53的蛋白結構看來,它應該是個會與DNA結合、改變基因表現的轉錄因子。去年中
發現,它可以抑制一種致癌基因──MDM2──的表現,因此如果p53失效,就好像汽車剎
車壞了,MDM2致癌基因會大量表現,細胞就很快癌化了!
大約在30%軟骨組織的肉瘤中,發現MDM2基因會大量複製,因此p53與MDM2間的調控,可
能與肉瘤的形成有關。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刺激另一些基因的表現,其中一個蛋白叫作WAF1,這個基因會作出
一個分子量為2萬1千道耳吞的蛋白。它會與控制細胞週期進行的關鍵酵素結合,並讓它
們失去活性。這一來細胞週期無法推進,DNA不複製,細胞生長自然就得中斷了。
除了控制細胞生長外,在一些特殊的細胞裡如淋巴細胞,p53如果大量表現,不僅細胞不
會繼續生長,更嚴重的還會誘發細胞一個預設的「自殺程式」,進而自殺身亡!
p53蛋白既然對細胞生長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那麼它自己的表現量如何被調控呢?最近
有人發現如果細胞受到放射線照射,p53會被大量地誘發。這個現象與前述及p53與細胞
生長調控有密切的關連。
原來當細胞受到放射線照射,它的DNA會受到傷害,這時如果細胞週期不停止,DNA還繼
續進行複製,那麼受損的遺傳資訊就會傳到下一代細胞。因此p53蛋白被誘發的目的是要
先控制細胞週期進行,讓DNA有機會修補完全後,才再去進行複製。
所以p53在細胞週期上扮演一個「看門人」的角色。它的責任是要確定在DNA複製前,所
有的DNA修補工作都已完畢。
當然除了「看門人」外,p53還會增加一些與DNA修補相關的基因(GADD45)表現。有一
種遺傳疾病叫ataxia telangiectasia(AT),它的特徵是DNA修補有問題,而且很容易
罹患皮膚癌。
最近發現這些病人身上的細胞,受放射線照射後,p53基因誘發的反應很差,GADD45基因
的產生自然也就受到影響了(見附圖)。
基礎研究帶引我們解決自身的一些重大問題
由上面討論,我們知道p53在細胞生長癌化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調控角色。那它與真正人
類的癌症有什麼關係呢?根據最近的調查報告,70%的大腸直腸癌、50%的肺癌和40%
的乳癌都帶著p53蛋白的突變。它同時也和一些血癌或淋巴癌的發生有關。這表示p53很
可能也是人類癌症形成中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
p53很明顯地已成為當前癌症研究的一個重心。流行病學家開始探討p53分子在不同癌症
或是不同族群中,產生突變的頻率及位置;生化學家開始研究環境中許多不同的致癌物
,是否會誘發p53的突變及突變後p53性質的改變;在臨床上,鑑定癌組織中p53是否完
好,給醫師提供一個非常好的指標,以預測日後復發的機會。
同時科學家也開始想到利用p53從事基因治療的可能性;今年有14位肺癌病患將接受p53
的基因治療。當然藥廠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全力發展藥物,看看有什麼藥可以讓突變
的p53蛋白,回復好的形態,這樣也許可以回復它原有的抑癌能力。
總之,p53再度提供了一個好例證,說明基礎研究可以帶引我們去解決人類自身的一些重
大問題。p53成為1993之「年度分子」是當之無愧的!
周成功任職於榮民總醫院醫學研究部
http://book.tngs.tn.edu.tw/database/scientieic/content/1994/00020290/000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