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新知 -網路新聞 更多新聞報導

主題:小心成就越高 肝指數爬的更高!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08-12-05 肝病號稱為國病,其中肝細胞癌(肝癌)是臺灣惡性腫瘤死亡的第二位。肝癌發生的三步曲是慢性 肝炎、肝硬化、肝癌。究竟肝炎帶原者與「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之間是否劃上宿命的等號? 其時未必然,只要保持身體持續處在「健康帶原」的狀態,並且勤於定期追蹤,健康帶原者不必然 會得到肝硬化與肝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育賢說,反覆肝發炎易轉成肝硬化,若能採取適當 醫療,減少病毒量、延緩肝細胞遭破壞速度,爭取更多正常肝細胞新生,肝硬化的進程其實是可以 被扭轉。 但,如果不加以治療,還繼續讓飲酒等危險因子繼續存在,那麼新生的肝細胞,一再受到病毒感染 、破壞,新生肝細胞出現基因突變和變性,不可避免的,就必須有面對肝癌威脅的準備。 李育賢說,在臺灣死於肝癌者,約80%是B型肝炎引起,約10%至15%是C型肝炎所引起。 感染B肝、C肝病毒後,肝臟長期在病毒的攻擊下,反覆發炎和修復,發炎的程度愈厲害、時間持續 愈久,原本正常的肝細胞被發炎後所產生的結締組織所取代,就會慢慢纖維化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由於絕大部份的肝癌均發生於特定的高危險群,包括:肝硬化、慢性B型或C型肝炎感染者等。 所以針對B、C型肝炎患者定期做血清甲型胎兒蛋白(AFP)檢查及腹部超音波篩檢,是讓高危險群 可以早期發現肝癌,並接受有效治療唯一方法。 肝癌(尤其是小肝癌或早期肝癌)絕大多數(95%以上)無症狀,有症狀時多已病入膏肓,治療困 難存活率差,所以肝癌一直被認為是一種預後很差的疾病。 近年來由於影像診斷技術的發展,肝癌已可以被早期診斷。同時由於治療方法的進步,肝癌治療後 的預後已較以往改善許多。對B型肝炎及C型肝炎感染的預防及積極治療,是減少發生肝癌最有效的 方法。 李育賢建議,要有效保肝只要注意三件事,就可以打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惡性循環。 (1)避免感染病毒性肝炎: 沒有抗體之新生兒或成年人應接受B型肝炎疫苗注射,避免不必要的輸血、打針、針灸、刺青、穿 耳洞、共用牙刷、刮鬍刀等。 (2)積極治療慢性肝炎: 抑制病毒及調整免疫系統使肝炎病情改善,使得肝炎進展至肝硬化的可能性降低。 (3)肝癌篩檢: 早期肝癌是無症狀的,所以除了日常生活保健外,肝硬化患者每三個月、健康帶原者每年、慢性肝 炎患者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及血清甲型胎兒蛋白(AFP)檢查,以便及早發現肝癌。 有鑑於臺灣肝癌的高發生率,台灣肝癌醫學會將於2008年12月6日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合辦之 『2008年臺北健康城市國際研討會』中,舉辦『2008年台灣肝癌醫學會第一屆第二次國際肝癌學術 研討會』,會中特別邀請外賓Dr. Kiwamu Okita與Dr. David A. Brenner演講,以及國內各個對肝 癌研究領域專精教授及醫師進行學術交流,會議精采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