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代謝症候群新 5男就有1人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2007.01.19 03:00 am 
  
衛生署重新修訂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除身體質量指數(即BMI值)不
再列為危險因子,空腹血糖值也從一百十一下修到一百,粗估將增加廿
萬名代謝症候群患者。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成人及中老年保健組組長徐瑞祥說,未修正前,國內
約有兩百七十四萬名代謝症候群患者,修正後增加到兩百九十四萬人。
平均每五名成年男性就有一人是代謝症候群患者,成年女性約每六人就
有一人。
國民健康局表示,新的診斷標準是邀集糖尿病學會等九個醫學會共同討
論訂定。
國健局舊版代謝症候群臨床判定標準,可從
1.血壓、
2.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
3.空腹血糖值上升、
4.三酸甘油脂上升,及
5.腹部肥胖或BMI值
這五項指標來判斷,新公告的版本則移除了BMI值,空腹血糖值也從一百
十一下修到一百。
徐瑞祥說,以舊版標準來看,十八歲以上男性罹患代謝症候群比率為百分
之十九點五,改為新標準後,男性代謝症候群患者增加到百分之廿點四,
女性則從原本的百分之十三點八升到十五點三。換算後男性多七萬多,女
性多十二萬多人。
國健局表示,國內外研究顯示,腹部肥胖的「中廣」型身材,比BMI值更
能預測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的風險。多運動、少油脂、均衡飲食是避免代
謝症候群的方法。
台大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黃國晉說,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代謝症候群患者
未來十年內死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機率比正常人多了三成五。
若單看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則多了七成四,而且,未來十年內罹患心
血肌梗塞、心臟病或中風的機率也多六成。
儘管新版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不再納入BMI值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x身高【公尺】,理想值為18.5~23),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表示,BMI值仍是判斷健康體位的主要標準,可用來判
斷一個人的體重究竟是太重或太輕,腰圍則可輔助判斷。
| 代謝症候群新、舊版判定標準 
 | 
| 舊版  | 新版 
 |  
| 危險因子  | 異常值  | 危險因子  | 異常值  |  
腹部肥胖/ 或身體質量指數(BMI) 
 | 腰圍: 男性≧90cm 女性≧80cm 或BMI≧27 
 | 腹部肥胖 
 | 腰圍: 男性≧90cm 女性≧80cm
 |  
| 血壓上升 
 | 收縮壓≧130mmHg 舒張壓≧85mmHg 
 | 血壓上升 
 | 相同 
 |  
高密度脂蛋白 膽固醇過低
 | 男性<40mg/dl 女性<50mg/dl 
 | 高密度脂蛋白 膽固醇過低 
 | 相同 
 |  
| 空腹血糖值上升
 | ≧110mg/dl 
 | 空腹血糖值上升 
 | ≧100mg/dl 
 |  
| 三酸甘油脂上升 
 | ≧150mg/dl 
 | 三酸甘油脂上升 
 | 相同 
 |  
註1.上述五項危險因子,若包含三項或三項以上,就算是代謝症候群。 
註2.血壓、空腹血糖值等兩項危險因子判定,包括依醫師處方使用降血 
壓或降血糖等藥品(中、草藥除外)導血壓或血糖檢驗值正常者。 
資料提供/衛生署 製表/記者陳惠惠 
 |   
【2007/01/19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www.udn.com/2007/1/19/NEWS/LIFE/LIF2/369420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