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知 -網路新聞 更多新聞報導

主題:痛風 中藥能止痛

【聯合新聞網 記者林進修/報導】 飲食文化精緻化以來,國人罹患痛風的比率逐漸上揚,雖然中藥止痛效果較緩慢,但配合體質 調理用藥,還是能降低痛風患者的發病率。 痛風是指尿酸鹽結晶沈積在組織所造成的各種症狀,較輕微的有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及痛風石沈 積,嚴重的則會出現痛風性腎病變和尿路結石。最常發作在大腳趾的掌趾關節處,其次是腳踝 、膝蓋、指關節等,發作時常常連走路都有困難,但會在數天內自行痊癒。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顏志誠表示,根據臨床表現,痛風屬中醫「痹證」範疇,本 虛標實,常見於中老年人。痛風發作時,急性期關節會有明顯紅腫熱痛情形,可透過清熱解毒 利濕方劑治療,常用的方劑有當歸捻痛湯加減;如果外觀腫脹不明顯,大都是風寒濕所致,可 採通用痛風丸,降低發炎反應。 屬慢性期的痛風,常見於肝腎虧損、痰瘀阻絡,可用活血化痰、補益肝腎方劑來治療,常用的 有濟生腎氣丸加減,這是六味地黃丸加上牛膝、車前子、肉桂及附子調配而成,能加強腎臟的 過濾吸收,並促進下肢末梢循環代謝。 此外,一些臨床證實有降低血尿酸濃度的中藥,比如土茯苓、萆解、薏苡仁、車前子、金錢草 、秦皮、秦艽、威靈仙、地龍、玉米鬚等,可控制高尿酸血症,達到防治痛風的目的。 至於針灸方面,急性發作時多以遠取穴為主,以避免過度刺激患處,反而加速發炎反應;緩解 期才開始從局部穴位著手,加強末梢的循環代謝,緩解不適。

中醫治痛風 有效降低尿酸

【聯合報╱蘇聰明/高雄市新復興中醫院長】 2007.06.25 03:43 am 一提到痛風,大多數患者較少嘗試中醫療法。 痛風是尿酸濃度過高引起,當尿酸結晶沉積於關節時,就會引起急性發炎反應,出現紅、腫、 痛,最常見的沉積位置在大腳趾基部,其他常出現的位置還有膝部、手肘、手及腎臟。 在關節腫痛緩解後,可考慮接受中醫以固本的療法調理健康。中醫認為,痛風為脾腎損傷,運 化泄濁功能障礙,以致化生溼熱痰濁,流注關節經絡,影響氣血流通,而以消痛飲加蒼朮、薏 仁、澤瀉、姜下、土茯苓、萆薢等加減方能清熱利濕、逐痰化瘀、通絡止痛、調理脾胃,有效 降低尿酸值,且不影響肝腎功能,也不傷胃。 此外,還應配合飲食控制,禁酒類、咖啡、濃茶、魚卵、牛羊肉、香腸、沙丁魚、白帶魚、鮪 魚、濃雞湯、蝦、貝類、鹹魚及動物內臟等。一些會增加尿酸含量的蔬菜,如蘆筍、白花椰菜 、扁豆、豌豆、洋菇等,也屬禁忌。 臨床證明,中藥配合飲食控制,能使病患尿酸值有效降低。平時應補充大量水分,可幫助尿酸 排出體外,也可避免痛風引起的腎結石。 (作者亦為台灣醫藥交流協會理事長) 【2007/06/25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