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知 -網路新聞 更多新聞報導

主題:內服外洗 中醫治異位性皮膚炎

【聯合報╱廖桂聲/桃園市廖桂聲中醫院長】 2007.10.12 04:02 am 門診中,常可看到焦慮的媽媽帶著緊張不安的小孩來求診。小孩一面哭、一面抓 身體,當媽媽拚命哄時,小孩卻愈哭愈厲害。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具有明顯哮喘、過敏性鼻炎和濕疹家族性傾向的皮膚病,精 神、季節變化也是影響本病的重要因素。 此症多先發生於頭皮、臉部,繼而擴大至頸部,偶爾可見成群癢性丘疹併有滲出 物,嚴重時皮疹可延展至手足及臀部,因有不舒服感覺,患兒常睡眠不安及夜間 啼哭,年長兒童及成人常見皮疹出現在軀幹、四肢屈側處。 中醫的治療分型如下,但應請合格中醫鑑別診斷開出處方: 1.濕熱內蘊: 多見於嬰兒期,皮疹以紅斑、水泡、糜爛、滲出物、結痂為主,伴有劇癢、煩躁 、納差。以清熱利濕法,如脂漏性皮膚炎表風熱兼濕,中醫稱「面游風」,方選 脂漏方或大青龍湯,麻杏薏甘湯加上黃芩、黃連、黃柏、荊芥、防風、皂角刺、 刺蒺藜、生石膏、潞潞通等。 2.脾虛濕盛: 多見於兒童期,皮疹以暗紅斑片、脫屑、血痂、抓痕為主,時有少量滲出,日久 苔蘚化、色素沉著、伴搔癢。以健脾除濕法,方選香砂六君子湯,組成有黨參、 蒼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木香、砂仁、麻黃、杏仁、白果、五味子、山 藥、當歸、何首烏、菟絲子、沙苑子等。 3.血虛風燥: 多見成人期,皮疹以暗紅或棕褐色丘疹、斑片、膿痂疹、乾燥性鱗屑為主。以養 血潤膚法,方選血枯方或仙方活命飲加四物湯、黃苓、石膏。 筆者臨床所見,本病也可用外洗方,如以麻杏石甘湯加蒼耳子、苦參根、黃柏、 百部、大黃等中藥煎煮藥浴法。每日浸泡15至30分鐘,更能減少夜間搔癢,均顯 著且有效降低復發。 值得一提的是,異位性皮膚炎很多皆在幼童時期發病,長期反覆發作的皮膚病會 使皮膚保護功能喪失,容易引起細菌感染,排汗功能也不佳。 此外,氣候溫差、飲食不節、情緒壓力大、或接觸過敏原(塵←、二手菸、寵物) 等,都會成為誘因。(作者兼具中、西醫資格) 【2007/10/12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