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知 -網路新聞 更多新聞報導

主題:降血脂健康食品現況及發展趨勢

文: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微生物與生化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臺灣保健食品學會理事長/潘子明 台灣地區40餘年來因為經濟發展蓬勃迅速,生活習慣日漸西化,飲食型態轉變且應酬多,但運 動量卻相對降低,導致心臟血管疾病居高不下。 根據研究血脂肪異常在心臟血管疾病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權威學術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提出 “1 to 2”的規則,指出每降低1%體內的膽固醇,即降低2%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血中膽固醇濃度可作為很好的預測指標,當血清膽固醇濃度大於200mg/dL,因冠狀動脈心臟疾 病死亡機率急遽上升。膽固醇值高的人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罹病率和死亡率亦高。 膽固醇與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的關係,長久以來就受到重視,血漿中總膽固醇 (plasma total cholesterol)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濃度的高低與動脈粥樣硬化有成正比的關係,並且過高的濃度容易造成冠狀動脈疾病 ,以至於影響人類的死亡。 通過健康食品認證與血脂調節有關的產品 我國自民國88年8月3日實施健康食品管理法至今,共通過91種健康食品,其中有34種與血脂調 節有關(商品名請參閱雜誌內容)。 將此34種與與血脂調節有關產品細分,與hydroxy methylglutaryl-CoA reductase(簡稱HMG- CoA reductase)相關的產品(即mona-colin K)最多有5種,與β-聚葡萄糖相關的產品有4種 ,與EPA、DHA相關的產品有3種;而與免疫球蛋白G相關的產品、與甘蔗原素相關的產品及與麥 芽糊精相關的產品各有2種又次之。 其他16種產品的保健功效成份各為:兒茶素(catechins)、菊苣纖維(inulin)、幾丁聚醣 與類黃酮;油酸、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類黃酮素、多酚酸、花青素;蕃茄汁;二酸甘油酯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黃豆蛋白質;水溶性幾丁聚醣;小球藻;L-arginine;乳酸菌;果寡醣 ;植物固醇;大豆蛋白。 通過認證之與血脂調節有關產品的安全評估與功效 國內通過認證的34種與血脂調節相關健康食品,其訴求功效有7種,分別為: 1.可降低血中總膽固醇, 2.可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3.可降低血中三酸甘油酯, 4.可減少動脈硬化之危險因子, 5.可減少發生心血管疾病之危險因子, 6.可延緩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及 7.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與血脂調節有關產品的發展趨勢           依據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盛行率調查結果顯示,國人15歲以上高膽固醇血症及 高三酸甘油酯血症之盛行率超過10%,男性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更高達20%,且30歲以上的民 眾其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異常的盛行率皆高於10%以上,且罹患年齡層有年輕化趨勢。 為確保保健食品的功能與安全獲得科學化的正確評估,並希望藉由保健食品之研發促成台灣 食品產業技術的提升,國科會乃積極與衛生署、農委會、經濟部共同規劃推動保健食品之研 究開發計畫,於1998年12月11日成立「保健食品跨部會整合推動委員會」,負責規劃、聯繫 與推動國內的「保健食品」產業。 保健食品產業跨部會推動小組,推動至今已9年,訴求功能包括抗氧化、抗腫瘤、降血脂、 降血糖、免疫、護肝、改善腸胃功能、預防骨質疏鬆等功能;欲推動的保健食品原料,則以 國內生產、具生產潛力或中國人傳統藥膳中使用,且具開發潛力者為優先,如紅麴、薏仁、 山藥、芝麻、桑椹、香椿、苦瓜、大豆、甘藷葉、紅鳳菜、杜仲葉等。 由於血脂異常的分類有高膽固醇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及高三酸甘油酯血症等三種,因此在 選擇可供使用的機能性成分時,就需考量對於上述三種血脂異常所帶來的調節作用。 在未考量科學驗證方式的前提下,目前國內用於調節血脂類的保健食品之機能性成分有: 黃豆蛋白、EPA、DHA、植物固醇、甘蔗原素等。不同成分對於改善血脂的情況不同,且就算 使用同一成分,但對於改善血脂的情況亦有不同。 上述機能性成分的來源又可分為, 來自魚類、海狗、海豹等動物類的機能性成分,如DHA、EPA; 來自微生物類的機能性成分,如紅麴、納豆、小球藻等; 來自黃豆、大蒜、山楂、蕃茄、洛神花、綠茶、燕麥等植物類的機能性成分, 如黃豆蛋白、大蒜素、β-葡聚糖、類黃酮素、兒茶素等; 取自生物體或以化學合成方式的機能性成分,如植物固醇、免疫球蛋白、幾丁聚糖、油酸類 、甘蔗原素、二酸甘油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等。 (更豐富的內容請參考《健康世界》380期 2007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