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知 -網路新聞 更多新聞報導

主題:千萬別忽略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文:台北縣立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鄭昌賢 中醫門診中常見許多腰背疼痛或手麻的患者,一般都以為是「椎間盤突出」或「骨刺」所造成, 還有許多所謂緊張性頭痛、肩頸痛等疼痛性症候,經由臨床詳細檢查後,發現造成的原因往往不 是骨刺或椎間盤突出,而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林先生,50多歲,典型上班族,因為左側臀部疼痛,牽引至大腿、小腿酸痛難耐而四處就診, 歷時一年多卻無明顯改善,自述:腰椎有骨刺,因骨刺壓迫造成坐骨神經痛;經詳細檢查之後, 診斷為臀小肌發炎所致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鄭女士,50多歲,從事印刷裝訂業,常須搬運重物,因雙手麻痛感而就診,自述為頸椎骨刺引 起之症狀,經檢查後診斷為伸腕肌群發炎導致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啥米?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一種疼痛症候群──指身體出現局部的肌肉疼痛,同時合併有疼痛激發點 (trigger point)。激發點乃局部的痛點,按壓時可發現繃緊的帶狀條索或肌束,有時可引發局部 的抽動或疼痛。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形成原因主要分成三類: 1.結構因素:這是造成「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最主要的原因,例如:骨骼長短不一、肌力不平衡 、肌肉過度使用、勞動、壓迫、或長時間的姿勢不良(如開車、打牌、夜間睡姿不當、彎腰、搬重 等)。 2.系統因素:包括營養不均衡、神經內分泌功能不全、代謝異常等…生理系統異常造成疼痛症狀。 3.心理因素:如情緒低落、抑鬱、慢性焦慮狀態、強迫症等心理情緒因素。 臨床症狀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患者常有的病症:局部肌肉疼痛,在疼痛區域內有激痛點出現,按壓激痛點有 傳導痛,這些疼痛區域大部份出現在頸、肩膀、上肢、下背、下肢等區域。 除了激痛點外,其餘的身體檢查正常,沒有明顯關節腫脹或神經功能缺失,但關節活動度可能因 為疼痛而減少,關節囊沾黏情形可能會出現,肌力也可能因疼痛症狀而減弱。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會在不同區域引起不同的症狀。例如: 1.頭頸部:出現張力性頭痛、顳頷關節疼痛、頸部酸痛、脖子偏斜一側。 2.肩膀:出現類似肌腱炎或關節炎的疼痛,甚至傳至手臂。 3.下背:下背部出現疼痛或活動範圍受到限制。 4.上、下肢:引發相關部位的疼痛、傳導痛。 有些肌筋膜疼症患者更伴有自主神經症狀,如耳鳴、流淚、眩暈、心悸等症狀。此外,肌筋膜疼 痛症候群在臨床上容易造成混淆,而使患者做了許多不必要的檢查或服用許多不必要的藥物。 如:急慢性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引起之胸痛,容易被混淆為心絞痛或狹心症。而腹部之肌筋膜疼痛 症候群常以便秘或腹瀉症狀表現。有些患者可能伴有失眠焦慮,而被診斷為焦慮症、慮病症、憂 鬱症等。 臨床以問診、觸診來診斷 在問診與觸診的過程中,瞭解病患疼痛出現位置、疼痛是突然產生或慢慢形成、最近生活習慣是 否改變、運動習慣是否改變等……來判定根本原因為何? 針對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處理,除了疼痛症狀解除外,必須包括消除激痛點,但這些處理只能使 症狀緩解,屬於治標而非治本。最重要是找出造成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根本原因,才能預防肌筋 膜疼痛再度發生。 常用的治療方法 1.中醫治療 (1)推拿、理筋、整脊手法:可針對激痛點附近施以疏筋活絡之推拿、理筋手法。 (2)針灸:以針灸針對激痛點施以針灸刺激,以達到鬆緩經筋、疏通經絡氣血的效果。 (3)內服中藥:中藥可調整體質、改善血液循環與體內酸鹼度、強壯筋骨等作用。 2.物理復健治療 (1)肌肉按摩:在患者疼痛部位塗上按摩乳液,順著肌肉生長方向實施按摩,力量由輕慢慢加重, 帶狀條索或肌肉緊繃區可以加強按摩。 (2)缺血性壓迫法:拇指直接對激痛點持續性地壓迫,剛開始和過程中會感覺非常疼痛,一段時間 後(約15sec∼1min)疼痛症狀會慢慢解除,此時鬆開拇指,激痛點會充血,藉以增加血液循環,同 時打破「收縮、缺氧」的惡性循環,使疼痛症狀減輕。 (3)被動伸展:主要是將緊繃的肌肉群作被動的伸展,讓僵直的肌肉恢復至原長度,緩解肌肉痙攣 的情況,並增加主動及被動的關節活動度。 3.心理諮詢: 醫病不如醫心。其實,有相當程度的疼痛或不適症有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如果患者症狀長期未 獲得改善,或許經由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可以突破其內心盲點、解開其心結而使症狀獲得改善。 有正確的診斷,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治療「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最重要的是先仔細評估疼痛 的分佈區域,並找出「疼痛激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