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知 -網路新聞 更多新聞報導

主題:治 B肝40歲前是關鍵

【台北訊】 2008/03/15 長庚醫院在國際醫學期刊發表研究指出,治療 B型肝炎要趁早,四十歲是關鍵期,如果能將 病毒 e抗原從陽性治療成為陰性,未來將可大幅減少肝病惡化的危險。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嘉明表示,約有四分之一的 B肝患者肝臟功能會逐漸變 差,最後轉變成肝硬化,最主要原因在於 e抗原持續呈現陽性反應,病毒一直有活性,侵害 肝臟。 朱嘉明等研究團隊發現, B肝患者在十五歲以前, B肝 e抗原盛行率接近九成,呈現陽性反 應,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 B型肝炎 e抗原都會由陽性轉為陰性,四十歲後, B肝 e抗原 仍呈陽性者不到一成。 他說,如果四十歲以上仍呈 e抗原陽性,未來罹患肝硬化的風險明顯較高,比起 e抗原陰性 患者,罹患肝硬化和肝癌的機率高出二到三倍。 但是患者如果能聽從醫囑,持續服用可助 e抗原從陽性轉為陰性的抗病毒藥物,約三成患者 e抗原就會由陽轉陰,遠離 B型肝炎威脅。 這項研究是長庚花了十年時間,追蹤了近三百名 B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狀況,結果證實了 e抗 原陽性與肝硬化與肝癌之間確實有密切關係,研究成果也獲得肝臟醫學界權威期刊 JournalofViralHepatitis刊登。 醫師提醒四十歲上下的 B肝患者,應該定期抽血檢查 e抗原,如果是陽性反應,應該要積極 接受藥物治療,並且每半年檢查一次監測。

臨床研究證實, 40歲以上B肝患者e抗原呈現陽性, 未來罹患肝硬化的風險明顯較高。 40歲以前是 治療B型肝炎的關鍵期!

肝病是台灣人的國病,「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說明了肝炎對人體的重大威脅性。長庚 醫院肝病研究中心新的研究發現,40歲前是B型肝炎患者治療的契機。若原為e抗原陽性的 患者,得以因為治療而產生的e抗原陰轉的現象,將有機會擺脫終生用藥的命運,因此建議特 別是35∼40歲的病患,應密切追蹤,考慮積極治療。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嘉明表示,約有1/4的B肝帶原者肝臟功能會逐漸變差 ,最後轉變成肝硬化,比率相當高,最主要原因在於e抗原持續存在,呈現陽性反應,但如果 能聽從醫囑,持續服用可助於e抗原血清陰轉的抗病毒藥物,約有3成患者e抗原就會由陽轉 陰,遠離B型肝炎的威脅。 B肝治療的關鍵報告 為了找出e抗原與肝硬化之間的關聯性,研究小組花了10年時間,追蹤了近300名B型肝 炎患者日後肝功能狀況,結果證實了e抗原陽性與肝硬化與肝癌之間確實有密切關係,由於研 究結論極具醫學價值,日前獲得國際知名醫學學術期刊《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肯定 ,刊登於期刊中。 研究小組追蹤了近300名B型肝炎患者,依照e抗原消失時的年齡,將患者分成兩組,一組 為e抗原在40歲之前消失,e抗原轉為陰性,另一組為e抗原在40歲之後才消失。 研究結果發現,40歲前是B型肝炎患者治療的契機。e抗原在40歲之前消失的患者罹患肝 硬化的機率,明顯低於40歲之後才消失者,且e抗原愈晚消失者,罹患肝硬化的機率就愈高。 朱嘉明指出,B型肝炎患者在15歲以前,B型肝炎e抗原盛行率接近9成,呈現陽性反應,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B型肝炎e抗原都會由陽性轉為陰性,到了40歲以後,B型肝炎e 抗原仍呈陽性者不到1成。 該項臨床研究證實,40歲以上B肝患者e抗原呈現陽性,未來罹患肝硬化的風險明顯較高, 因此,朱嘉明建議,35歲至40歲的B肝患者應該提高警覺,定期接受抽血檢查,看看e抗 原是否還存在?病毒活性是否偏高?如果e抗原尚未由陽性轉為陰性,就應接受抗病毒藥物的 治療。 肝功能及e抗原是必要檢查 為何e抗原陽性會導致肝硬化?朱嘉明解釋,e抗原陽性意味著e抗原繼續存在人體中,或是 e抗原消失速度太慢,此時,病毒活性偏高,以致肝臟持續發炎,長期下來,就容易造成肝臟 纖維化,最後變成了肝硬化。 另外,肝功能指數以及e抗原是40歲以上成年B型肝炎患者最基本的兩項檢查項目,缺一不 可,如果過了半年,甚至1年,仍舊無法轉為陰性,就應該接受積極治療。 由於肝臟疾病症狀不明顯,即使肝臟持續發炎,肝功能指數高達200,大部分B型肝炎患者 還是無法察覺身體異狀;就算是早期肝硬化,也沒有症狀,直到黃疸、腹水,患者才會驚覺不 對勁,但此時肝硬化到了末期,5年存活率僅剩下3成。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許朝偉指出,1/3的B肝患者會出現急性發作,肝臟持續 發炎,症狀與感冒類似,包括全身倦怠、胃口變差、肚子脹脹的,不過,急性肝炎病人還會合 併茶色尿、眼白變黃,味覺也會改變。 許朝偉提醒,B型肝炎患者在40歲前後,甚至在35歲就應該接受B肝e抗原篩檢,如果呈 現陽性反應,即使肝功能正常,沒有發炎跡象,也應該每隔2個月就至醫院接受檢查。 更重要的是,就算B型肝炎患者e抗原由陽轉陰,但肝炎病毒還是可能再度活化,臨床顯示, 男性B肝病毒活化的機率,比女性高出3倍,另外,病毒如屬於C型基因,再度活化的機率會 比B型基因,高出了3∼4倍。 國外研究則發現,患者e抗原轉成陰性時的年紀偏大,或是病毒濃度愈高,都可能造成B肝病 毒再度活化。因此,許朝偉一再強調,e抗原檢驗的重要性,一旦呈現陽性反應,即代表著病 毒活性高,肝臟中等以上的發炎,縱使沒有症狀,都應務必接受短期密集的追蹤檢測。 醫學辭典 《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原是B型肝炎病毒的外殼。表面抗原陽性,表示是B型肝炎帶原者 《表面抗體Anti-HBs》:表面抗體是人體產生對抗表面抗原的物質,可經由注射疫苗產生或曾感           染B型肝炎自行產生。表面抗體陽性表示具保護力,不會被B型肝炎感染。 《e抗原HBeAg》:e抗原是B型肝炎病毒的產物。e抗原陽性,表示病毒的複製非常活躍,傳          染性高。 《e抗體Anti-HBe》:e抗體是體內製造出來對抗e抗原的物質。若是e抗原消失,e抗體陽性           時,一般表示病毒的活性減低,傳染性較低,但仍具有傳染性。

國內新研究:40歲前是 B型肝炎黃金治療期!

臨床研究發現,25%B肝帶原者體內的e抗原,是肝炎轉變為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關鍵, 國內醫師首度針對國內健康的B肝帶原者進行大型研究,發現40歲前是B型肝炎患者治療的契機, 若40歲之後 e抗原才由陽轉陰,會比40歲之前 e抗原由陽轉陰患者,罹患肝硬化與肝癌 2至 3倍 的機率。 台灣約有300萬B肝帶原者,素有國病之稱,國內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嘉明針對 國內近300位肝功能正常的B肝帶原者發現,追蹤10年的研究發現, 平均32歲e抗原由陽轉陰者,罹肝硬化的機率是5%, 若於42歲e抗原才由陽轉陰者,罹肝硬化的機率提高至18%,整整提高3倍多, 而這項研究結果已於去年11月刊登於病毒性肝炎學期刊(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上。 研究發現,如果超過40歲以上的B肝帶原者體內e抗原呈陽性反應的話,罹患肝癌的比例是一般 人的2至3倍, 朱嘉明表示,如果可以在40歲前積極治療,就可以減少肝病惡化的風險,並建議40 歲以上的 B肝患者,每半年應定期檢測e抗原的病毒活性。 朱嘉明指出,通常B型肝炎患者在15歲以前,B型肝炎e抗原盛行率接近9成會呈現陽性反應,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B型肝炎e抗原都會由陽性轉為陰性。 約有1/4的B肝帶原者肝臟功能會逐漸變差,最後轉為肝硬化。 朱嘉明進一步指出,研究發現40歲是B肝患者治療關鍵,如果體內e抗原仍為陽性的患者,經過 服用e抗原血清陰轉的抗病毒藥物,其中約3成的人,體內e抗原會從陽性轉為陰性。 醫師提醒40歲以上的B肝患者,每半年應該抽血檢查檢測e 抗原病毒活性是否偏高? 若為陽性應把握時機積極接受藥物治療,至於e抗原病毒由陽轉陰者,仍有再度活化的可能, 每半年仍必須持續檢測,隨時掌握病況,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許朝偉說, 當e抗原由陽轉陰,e抗體由陰轉陽時,病毒量複製數少於300以下持續半年,應該就可以停藥。 而目前研究顯示服用最新通過的抗病毒藥物,可提高治療成效近4成。 新聞出處:東森新聞/記者蔣文宜/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