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知 -網路新聞 更多新聞報導

主題:中西醫互補 對抗巴金森氏症

【聯合報╱郭汝芳/高雄市育森中醫診所醫師】 2008.12.25 02:33 am 巴金森氏症是舉世公認的醫學難題之一,不少中外名人如鄧小平、拳王阿里、台灣音樂大師李泰 祥及美國影星米高福克斯等也罹患這種疾病。 巴金森氏症常見於50至60歲的中老年人,發病機制與腦部基底核的黑質緻密部多巴胺神經元受到 破壞,導致腦內多巴胺含量減少有關。 初期常有四肢輕微顫抖等,典型症狀還有動作遲緩、面無表情、肌肉僵硬,後期手部震顫明顯, 腿部、舌、唇、頸部及眼瞼也有明顯症狀,走路會急迫向前彎曲,有時還有怕冷、頻尿、便秘、 多汗、油脂臉、精神抑鬱等症狀,部分病人合併有智力減退情況,最後全身僵硬或震顫,失去照 顧自我的能力,影響生活品質。 西醫採取藥物治療,初期使症狀改善,但隨時間延長,無法阻止病程發展。若從短期療效來看, 中醫藥雖然難以和西藥相比,但中醫可和西醫互補,使副作用變少,療效提高。 根據研究指出,部分中藥對於神經細胞具有保護、修復、啟動和平衡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對抗 、延緩、控制病情的進展,進而改善症狀,減輕病痛,提高病人的生命品質。 像龍骨、牡蠣、天麻、鉤藤等藥對中樞神經興奮引起的驚厥、震顫有顯著的對抗作用;丹參、川 芎、紅花等藥可溶解血脂、血栓,減輕腦細胞損傷,並修復和再生腦細胞,改善腦部血循;淫羊 藿、巴戟天、菟絲子等藥可增強免疫功能,改善內分泌體液等微環境。 中醫也可搭配穴位埋線方式,在風池、曲池、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手三里等穴位扎針,更 可幫助疏通四肢經絡,改善氣血循環,減緩動作遲緩、震顫的現象。 日常生活中盡量讓患者保持樂觀,克服抑鬱、焦慮、暴怒等不良情緒,少吃油膩品,多吃蔬果, 避免辛辣、菸、酒,多運動,有空則多採用按摩及薰洗療法,以通筋絡、利關節、行氣血;若吞 嚥困難者,可多吃容易咀嚼的食物;儘量睡硬板床,少睡彈簧床,如此可防止脊椎向前彎曲。 【2008/12/25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