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知 -網路新聞 更多新聞報導

主題:老人急診面面觀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連琬菁醫師 隨著衛生照護的進步,近年來台灣的人口結構有了莫大的改變,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在民國79年 (西元1990年)超過65歲以上的老年人佔總人口數僅約6%,而今年超過65歲以上的老年人已佔總人口 數10%以上,顯示老年人口正不斷增加中,若是以85歲以上的超高齡老人為例,所佔比率更從0.24% 上升至0.86%,在在顯示台灣已經邁入高齡化社會。 老人急診醫療是急重症醫學中最值得關注的 以美國為例,在1990年時老年人口已佔全國人口12%(提早台灣二十多年進入高齡社會),若是分析急 診病患中的人口組合,其約有15%是大於65歲以上的老人,而其中超過30%的老人急診病患是由救護 車送達醫院的,約為其他年齡層的兩倍;且超過40%是需要住院治療的。 另外,研究資料也顯示老年人在急診所需診治的時間遠比年輕人為長,且需要更多的實驗室檢查及影 像學工具來協助診斷。這些資料告訴我們,在高齡化社會中,老人醫學已是不容忽視的課題,特別是 老人急診醫療,更是急重症醫學中最值得關注的部份。 根據臨床資料顯示,老年急診病患常以非典型症狀來求診,最常見的症狀為胸痛或呼吸喘,其各佔所 有主訴高達11%,其次為腹痛、眩暈、全身無力,各佔3%,然而這些不起眼的症狀,有可能就是某 些嚴重疾病,像是敗血症、硬腦膜下血腫或是心肌梗塞的先兆。 以心肌梗塞為例,小於一半的老年病患是以胸痛這樣的典型症狀來表現的,反而是以呼吸喘、昏厥、 無力或是頭暈來求診;以腹部急症為例,為數不少的老年病患並不會出現典型的腹部僵硬或反彈痛等 症狀,可能是以腹脹、便秘或腹瀉來表現;如老人常見的感染症,在臨床上不一定會出現發燒或白血 球上升,而是以意識障礙來表現。 老人急診的臨床表現多樣且容易誤判 由此可見,老人急診的臨床表現多樣且容易誤判,特別需要臨床醫師細微的觀察及小心求證,同時也 說明了為何老年急診病患需要更多的診治時間,也需要許多檢查工具的協助,才能減少誤診及延誤治 療。 老年病患通常同時罹患許多慢性病,因此來急診求診到底是因為新的疾病發生、還是舊有的疾病惡化 ,這是常需要釐清的,除此之外,多重藥物副作用也是需要考慮的。 根據統計,老年病患每日約需服用4.5顆的處方藥,且隨著年齡增長,肝臟與腎臟的代謝功能也會退 化,也有可能因為視力或記性不佳,而服用過量或錯誤藥物,因此約有30%的老人家會因藥物的副作 用而受害,而有5%是需要住院的。常見的藥物副作用為譠妄、憂鬱、功能退化、姿勢性低血壓、虛 弱無力、頭暈或失禁,因此,一個老年病患來求診,除了疾病的考量外,也應該回溯目前所使用的藥 物,尤其是新加入的用藥,如鎮定劑、利尿劑或是抗膽鹼藥物等,以減少藥物副作用的產生或是交互 作用的發生。 另外,老年病患常合併有認知功能障礙的問題,根據臨床研究,約有30到40%的老年病患在急診求診 時,會合併出現認知缺損,這會對於病史的正確性、病況的說明、急診治療時的環境安全及後續的照 護安置造成影響,且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時,須區分是急性或是慢性發生,此時主要照護者的角色便十 分重要,一個擁有足夠能力的照護者,應可以觀察出老年病患認知行為的改變或是生活功能的退化。 若是急性認知障礙,則有可能是敗血症、心臟衰竭、代謝功能障礙、藥物的副作用或是硬腦膜下血腫 的早期表現,因此急性認知障礙可以算是老人急診中非常重要的急症,需要審慎處理。 老年急診病患由於症狀不顯著,常需要許多檢查工具的協助診察,然而對於診察工具的判讀也是非常 重要的:某些實驗室檢驗值是需要隨著年紀調整的,像是血球沉降速率、血糖值、肌酸酐、動脈血氧 值等,不過大多數的實驗室僅針對嬰幼兒作調整,鮮少針對老年病患校正,因此解讀數據時需要十分 小心,最好可以跟以往檢查值做比較,才能得到較好的判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