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知 -網路新聞 更多新聞報導

主題:周邊血幹細胞治療癌症 須經醫師審慎評估
2013年11月11日13:04

【沈能元/台北報導】國人10大死因中,癌症已多年佔居榜首,生寶臍帶血銀行日前進行民眾未來生活隱憂及
周邊血儲存意願調查,針對300名30至50歲民眾進行網路問卷,發現51.6%受訪者擔心老年後因健康問題造成
生活無法自理,其中45%擔心罹患老年性退化疾病,31%擔心罹患癌症。

醫師則提醒,周邊血幹細胞治療癌症,須經審慎評估。

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曾成槐說,周邊血幹細胞的應用,除可利用在大多數血液疾病,也常應用於固體腫瘤
搭配高劑量化療,因在執行高劑量化療時可能會破壞骨髓造血功能,導致造血功能受損,這時可藉由預存的周
邊血幹細胞解凍輸注來重建其功能。

但他也表示,幹細胞治療仍有許多部分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民眾想利用周邊血幹細胞治療癌症,須經醫師審慎
評估,並非所有癌症都可適用。

【更多生活新聞訊息,請加入《蘋果生活八爪魚》粉絲團】

浸大幹細胞療法 治腦退化獲專利 10 - 24 05:00 明報 【明報專訊】浸會大學研發「個人化幹細胞療法」,神經退化疾病如柏金遜症及認知障礙症(又稱腦退化症) 的患者,可使用自身的神經幹細胞治療,新方法與傳統使用胚胎幹細胞的療法比較,不但減少道德爭議,亦可 維持基因穩定性及降低免疫排斥反應的風險。 率領研究團隊的浸大生物系教授翁建霖指出,今次首次運用帶抗體的磁性納米粒子提取哺乳類動物的神經幹細 胞,培養成個別患病動物所需的神經球細胞後,再注射入同一患病動物的神經細胞,度身訂造一個合適患者的 治療方案,研究已獲美國專利商標局發出臨時專利。
周邊血幹細胞 治血癌增化療效果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 以往治療血癌必須透過骨髓移植,在患者及捐贈者的脊髓插針,並進行全身性麻醉,採集骨髓時頗有感染風險 ;醫師表示,目前改從周邊血取得幹細胞,只需施打白血球生長激素,將骨髓中的幹細胞驅動至血液中,再收 集取得幹細胞,可用於治療各種血液性、免疫系統疾病,以及提升治療癌症的化療效果。 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曾成槐指出,台北榮總從民國84年開始,以周邊血幹細胞移植取代骨髓移植,不但降 低疼痛感、安全性提高、感染率降低,且血小板功能恢復快,迄今成功挽救近800例。 曾成槐表示,目前周邊血幹細胞除了治療血癌外,也應用於輔助化療使用。 一般癌症患者接受化療後,可能會破壞骨髓造血功能,導致造血功能受損,而影響治療效果,但若將周邊血幹 細胞輸至患者體內,新的幹細胞會取代被化療所破壞的骨髓細胞,迅速恢復造血功能,因此可執行較高劑量的 化療,相對能提升治療效果。 雖然周邊血幹細胞治療仍有許多部分停留在實驗室階段,但曾成槐表示,醫學進步快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 以往許多被認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都有機會利用自己預存的周邊血幹細胞治癒。 曾成槐強調,透過周邊血幹細胞儲存服務,能以備不時之需,且周邊血採集過程跟抽血的過程相同,不需要麻 醉,只需進行4至6小時的採集過程,採集完成的幹細胞活性,並不會受到保存年限影響。
北榮發現Parp1基因 培育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中時健康 陳佩言/台北報導】2013.10.01 陽明大學藥理所,台北榮總教研部邱士華教授研究團隊,花費二年時間比對,找出幹細胞分化的關鍵基因 「Parp1」,取代可能引發癌化與腫瘤發生的的c-myc基因,並成功培養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C)」, 未來只要取得病人的細胞,就可以客製患者專屬的幹細胞,開發個人化藥物。 邱士華表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原本是日本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教授的發明,針對正常細胞送入特 定的基因,使它具有類似胚胎幹細胞的特性及功能。但山中教授所使用的c-myc基因,本身為癌症基因,有引 發癌化與腫瘤發生的疑慮,應用範圍受限 北榮研究團隊利用高機密質譜儀,找出Parp1基因,一樣可以達到c-myc基因的效果,卻沒有癌化問題。這項重 大發現已獲得山中教授的高度肯定,該技術已申請多國專利。 邱士華說明,iPSC具有分化成各式細胞的「多功能分化」能力,並可以分化成為帶有特定疾病基因,且具有病 徵表型的細胞,可用來探討各種遺傳性疾的致病機轉以及新藥研發。只要取得病人的細胞,就可以客製患者專 屬的個人化iPSC,進而開發個人化藥物,直接供臨床前期使用。 邱士華表示,目前研究團隊已成功以iPSC,成功分化形成視網膜遺傳性疾病患者的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以及 心臟病患者的心肌細胞,並藉此進行個人藥物篩選,目前已發現包括維生素C、薑黃素等成分,可開發為治療 視網膜遺傳性疾病的新藥。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5,68&id=16967